返回第14章 桂榜上郦生扬名(第1/4页)  [再生缘]归路晚清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吴道庵为人磊落,所谓“学无先后,达者为先”,听了郦君玉一番谈讲,颇有相见恨晚之意,他的书房就在郦君玉旁边,于是让人把书籍文具一应搬过来,日日与郦君玉讨论功课。他先还担心郦君玉少年才子,难免目下无尘,后见他言行谦和,举止有度,便每天出个题目,两人同做。做完郦君玉便将文章拿给吴道庵,请他指点,反是吴道庵获益不少。吴道庵心里感激,见郦君玉对医术十分有兴趣,遇到有人家请他去看病,就带着郦君玉同去,将自己所知医理倾囊相授。

    这天,有吴道庵早年同窗连日咳喘,请他过去。吴道庵先命郦君玉诊脉,自己复又坐下诊了一回,转头问道:“君玉,依你看这位世伯的症结在何处,且说来看看。”

    “小侄以为哮喘专主于痰,咳喘乃是表象,病之根本则在于肾不能蒸化水液,脾不能运化精气,肺不能不散津液,以致津液凝聚成痰,伏藏于肺。因此当旺盛肾气以强五脏,调脾胃而建肾元。”①吴道庵捻须笑道:“再去拟张方子来。”

    郦君玉下笔如飞,立时拟好。吴道庵接来一看,见君臣佐辅安排的井井有条,赞道:“君玉好天资,这才几天,就有岐黄大家的风范了。”看着方子上的字,吴道庵忽想起一事:“你这一笔行书俊逸秀雅,师法右军,只是国朝应试所书皆为楷体,大约不出颜柳,这二王之风反不多见了。往日只顾看你行文,于书法上倒没多留意。”郦君玉谢过,暗暗记在心里。

    凡是科举进身的人,一笔字是差不了的,孟士元位列一榜,更是书法大家,孟家收藏的法帖众体皆备,郦君玉在家学书也是兼习诸体,不过因喜欢逸少行书的平和自然,委婉含蓄,故而格外下过一番功夫。所谓一法通万法通,听了自吴道庵提醒,郦君玉手追心模,没几天字体就变为圆融端庄,秀美多姿了。

    眼下郦君玉唯一担心的就是捐纳的事了,若是耽误了这一科,再等又是三年。好在没几天康家的伙计回来,事情都已办妥,康信仁将“户部执照”与“监照”看过,命他仔细收好。至此,郦君玉心里一块石头方才落了地。

    转眼到了七月末,家里的气氛也和之前有些不同了,好像什么事都能和考试扯上关系。吃饭时说给他俩带的干粮要预备起来了,穿衣服就想起要催裁缝赶紧把他俩备的衣服做好送来,就连早上一起来,也要说句不知秋闱那几天是个什么天气。

    康信仁有心问问他俩预备的怎么样,又不敢问。只要他在家,就时不时打发人去前院书房,也不进去打扰,远远看看姑侄俩,非得小厮回话说姑爷和郦郎做文章,小的没敢进去,这才放下心来,可是不一会,又打发人去。连带的前院伺候的小厮们也小心翼翼的,说话都不敢大声。

    吴道庵、郦君玉二人的饮食格外当心,清淡为主,且都是康氏亲自看着厨房做好,再亲自带人送到书房,中间绝不离视线。康氏、孙氏开始打点他二人下场时所带之物,孙氏心里虽不痛快,仍依吴道庵的例准备了空心通底的烛台,笔管镂空的毛笔,因入场只许穿单层衣裳,怕万一遇见阴雨天凉只能多穿几件,又给两人每人做了几件单衫。吴道庵还翻来覆去,不厌其烦地告诉郦君玉考场中的种种事项。

    孟士元曾做过学政,又做过会试的主考,孟嘉龄也是科甲出身,只是其时郦君玉年纪尚小,其中琐细之事并不清楚,多亏义父母并姑父姑母的关照,才能顺顺利利地把该准备的都备好了。

    乡试在八月间,连试三场,初九、十二、十五三天为正场,每正场前一日进场,后一日出场。八月初八这天,康信仁亲自带人跟着,把吴道庵和郦君玉送到东城贡院外,亲看着他二人自携了提篮,手拿“亲供浮票”②站在人群里等候。康信仁一眼看过去,数郦君玉年纪最小,白发苍苍的也很有那么几位,二十多岁的年轻人最多。一会儿有官差将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