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7章 领皇命出征辽东(第1/4页)  [再生缘]归路晚清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丽君的事,怪我太心急了,忙忙定下皇甫家。才定亲就这事那事的,早知道这样,不如回到京里再好好相看。”孟夫人叹气道。

    “你又多心了,皇甫亭山在云南这都几年了,按例可不是要挪挪。他原就是骁勇善战的老将,乘此机会重上疆场,上可报效朝廷,下可搏个封妻荫子,总比窝在云南强”

    “老爷莫哄我了,我虽不懂朝上的事,只看你今天接了信,把嘉龄、丽君叫到书房,关上门说了那么久的话,我就猜不是好事。举荐亲家的朱奎是刘捷亲戚吧。”

    孟士元笑谑道:“说你想多了,你还不肯认。你算算,朱奎什么时候荐的人,咱们两家什么时候定的亲?你以为刘捷神机妙算,连这些都提前料到?太也看得起他了。”说完复又正色道:“丽君的亲事,咱们冷眼选了这么几年,才看中的少华。少华人品,才学,家世都不说,只说他这两年常来咱们家,对他,我还是知道的,难得的性子好,对的上丽君的脾气,换到别人家,内言不出外言不入,她那个性子,闷也闷死了。”

    俗话说“皇帝的女儿不愁嫁”,其实这话说错了,翻开史书看一看,嫁不出去的公主比比皆是。孟丽君的婚事和此情形略有近似。

    孟士元科场早拔,他这个年纪,大多数人都还在四五品的品级上混着,所谓抬头嫁女,低头娶妇,就算家里有合适的儿郎,一个四品的知府,好为儿子向二品尚书的女儿提亲么?和孟士元品级相当的,大多年事已高,有和孟丽君年纪相当的儿子,要么是庶出,要么是老来子,可挑的余地实在不大,再不然,就是孙子辈了,如果真是这样,那才是笑话了,连带的孟士元平白矮下去一辈。

    至于累世富贵的贵胄子弟,家里无不枝繁叶茂、牵藤扯蔓,姑舅伯叔、兄弟姐妹,其中弯弯绕绕明争暗斗,真是不提也罢。

    再有就是寒门子弟了,其中也多有多才俊,可以识英雄于草莽,但总得有机会让孟士元见着不是。

    然而,再难挑,真要论起来,难道就找不出一个俊彦,非得认定皇甫少华不行?这就是孟士元刚才的话了。

    孟丽君自小聪明伶俐,深得孟士元的宠爱,那时孟士元是翰林侍读学士,兼着元熙潜邸的讲官,每天除了去翰林院、陪元熙读书之外,一回到家里,对孟丽君简直是爱不释手,就连与人议事,也舍不得撒手,有时就干脆把她扮做男孩抱出去。

    后来孟丽君稍微大了些,孟士元更是亲自教导,不但教她诗词歌赋,连四书五经,时文策论,天下大事,经济兵法,凡是他知道的,就没有不教的,对孟嘉龄也没有这么用心。

    等到现在,要议亲了,麻烦也就来了。试问哪个男子,愿意娶一个满脑子家国天下,甚至比自己还要目光高远的妻子呢。皇甫少华真正打动孟士元的就是一句话,一次闲谈,说起家人,提到皇甫长华,皇甫少华惋惜道:“我姐姐熟读兵法,一身武艺,可惜身为女子,一辈子只能呆在内帷。我有时把在外面听到的见到的事说给她,让她解闷,姐姐慧心巧思,独辟蹊径,常常一语中的令人豁然开朗。”说完皇甫少华还惴惴不安,觉得这话太过离经叛道,却不知正是这番话,让孟士元决定把女儿嫁给他。

    这就是孟士元宁可得罪当今圣上,也要皇甫少华做女婿的缘故了。

    “要是梁家的孩子还在,哪还有这些麻烦。”孟夫人叹道。梁鉴的独子比孟丽君大两岁,早年两家有意结亲,因他二人年纪尚小,没有挑明了,谁知道梁鉴的儿子,几年前一病没了。

    “现在说这个,还有什么意思。”孟士元淡淡道。

    孟夫人打起精神,笑道:“我这会儿才想明白,丽君的婚事怪不到我,要怪也得怪老爷你。”

    “稀奇,我不怪你,你倒怪到我头上了。”孟士元笑道:“你倒是说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