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五章 中国空军(第1/4页)  重生之大总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ps:  订阅支持正版光荣

    在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大炮才是主宰战场的武器,口径大就是真理,射程远就是王道。在开战前,欧洲各个国家都在花费巨资拼命制造大口径的大炮。比如德国,在重型火炮的基础上,德国开战前有5000门野战炮,一万二千门野战榴弹炮。但是,无论是德国、法国还是英国、俄国,谁也没有预料到战争会进入持久战,没有哪个国家预料到对炮弹的需求量到底有多大。

    炮弹最先供应不足的是法国,在开战3个月,就消耗掉了法国所有存储的炮弹;而英国,也只支持了六个月。俄国的尼古拉大公告诉沙皇政府,他每个月需要250万发炮弹,后来又提高到每月350万发,而俄国被中国拆迁后的工业基础,每月能生产50万发不到。到1909年,炮弹的订单如雪花般飘向中国和美国,主要是中国,因为中国的劳动力成本和运输成本相对美国较低。中国天龙机枪的出口也创了新高,每月的生产能力达到7000挺,出口4000挺。

    对于军火,宋骁飞要求欧洲国家都要预付款。这样,中国的资本与日俱增,上海、哈尔冰、天津都成为了闻名亚洲的金融中心城市。而俄国到1909年初,政府就没钱了,实际上已经破产,但是英国和法国不得不每月为如果提供2500万英镑的贷款。

    但问题就来了,欧洲列强把所有青壮年男子、几代人生产的财富和生产能力都投入到战场。相互消耗,时间越长,各国实力拼得很厉害。据估计。大战每年消耗的财富大约是500亿美元,这还不算上各国的牺牲人数。当时一个成熟的技术工人的平均工资大约是60100美元。

    到1909年,德国的军费支出达到了国民生产总值的76,而英国是70,法国更是达到了100。这些钱从哪里来只好找美国和中国人借,还要付高额的利息。这样一来,各主要参战国的负债运行。中国和美国又大赚了一笔。到了1910年。中国不管是军事实力还是经济实力,都大增,不用开金手指。都能和欧洲列强一战。

    不过,英国和法国主要是找美国人借钱,而德国人、奥匈帝国主要是找中国借钱。到了1910年,宋骁飞不得不考虑中国借出去的钱能否收回来的问题。如果不能帮助德国人打败协约国。也至少不能让德国彻底战败。对于中国来说。保留一个相对强大的德国,对于维持欧洲的均衡,制约俄国和英国,是必要的。而且,德国在海外殖民地不多,因为领土和人口的因素,发展后劲必然不如中国。

    所以,在参战之前。在海军方面,中国大力发展了各种先进潜艇。还在江南船舶集团设计制造了一种特别的战舰:这种船排水量也就在1万吨左右,安上305毫米口径的炮,把装甲搞得厚厚的,续航能力超强。它不是战列舰,又不是重巡洋舰,被叫做“袖珍战列舰”。它的设计思路很简单海战之中,如果碰上敌人主炮200毫米口径左右的重巡洋舰或战列舰,它就上去用305毫米口径的主炮胖揍人家;如果碰上300381毫米主炮的战列舰,就拍拍屁股走人。这种战舰比较符合当时中国造船技术的发展水平,而且又一个显而易见的好处,那就是巡洋舰打不过它,战列舰又追不上它。在1907年到1910年,中国海军一口气开工了十艘这样的怪舰,这些战舰甲最厚,防空火力最强,小身子,粗胳膊,像动画片里吃过菠菜的“大力水手”。

    陆军方面,宋骁飞努力发展了当时各国还不太重视坦克部队。而且,能预知未来的宋骁飞还大力发展了各国没有的飞机空军部队。这样一来,中国就是当时世界上少有的能海陆空立体作战的国家。

    因为当时飞机的技术还很有限,经常发生事故,对于欧洲列强,协约国的总参谋部认为飞机只有有限的作用。法国对航空的兴趣,只在少数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