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一十九章 紫宸问对(下)(第1/3页)  大唐不良人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李治在看苏大为,隔着紫宸殿中香料燃起的烟雾。 武媚娘的手握着李治一只手,眼波温柔。 殿内安静到极点。 苏大为不能让李治等待太久。 他不能只说些老生常谈。 因为这次入宫,其实是另一种形式的“叙职报告”。 必须拿出点真东西来,才能让李治满意。 “回陛下,要想高句丽减少叛乱,乃至彻底融入大唐,臣倒是有些浅见。” 李治没有说话,但腰身好像略微挺直了一些。 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 苏大为继续说下去:“首先一点,要将原本的势力铲除,若有叛逆则,须斩草除根。 第二条,是扶持亲唐之人,使高句丽之民不能凝聚一体,分而化之。 第三点,须用我大唐优势的文化,技艺,不断渗透,改造高句丽人的思想,令其慕我大唐文化,以加入大唐为荣。” 苏大为说的这些话,其实并不算新鲜,无论是大唐,还是后世,对这种手段都十分熟练。 打掉顽抗者,扶持投降派代理人。 最后是文化渗透,教育改造。 苏大为说的这些,李治虽然没出言反对,但明显眼里闪过一丝失望。 就在这时,苏大为又说出一番话。 “铲除叛逆,扶持亲唐之人,这些我相信大总管他们都已经在做。 这些能解除一时,却是治标不治本,真正有用的,还是文化渗透,虽然耗时较久,但却是治本之法。 臣以为,可以给高句丽及百济之人,一个向上的梯子。” “梯子?” “就是晋身之阶,我们打破了高句丽和百济原有的阶层,打乱了他们原本的秩序,有必要建立一个新的秩序。 只靠杀,是杀不出稳定局面的。 必须要有晋升的阶梯,将高句丽和百济中的精英吸纳入我大唐。 以臣之见,可效仿大唐制度,以都督府在辖区设力选拔机构,以对大唐立功,或本地有才名,得推荐,可入都督府设立的机构,学习大唐先进文化制度,其中优秀者,可再送入大唐深造,甚至入国子监深入学习我们的文化。 通过考核,其中优异者,赐其入大唐为官的机会。 相信通过这些潜移默化的手段,可以令半岛的人才,为我大唐所用,同时扶立起亲大唐的阶层,稳固高句丽和百济。” 李治一直认真听着,直到苏大为说完,他细细思索了一番,点头说了一个字:“善。” 这代表他对苏大为说的这番话认可了。 其实大唐做为天下共主,一直有吸纳各蕃国人才为己用的习惯。 在唐廷一直有大量的蕃将,甚至是外国官员。 比如像阿史那社尔,契苾何力等,过去都是被大唐征服的部族,最后举族内附归降。 从此为大唐南征北战,立下汗马功劳。 但这种武力的吸纳,毕竟与半岛情况不同。 草原这些部落,对本民族和国家的概念还比较模糊,谁强大就跟谁,千百年来都习惯了。 反观高句丽和百济,都属扶余别种。 这两国都存在了数百年,其正统和民族观念,对当地人来说,是深入人心的。 想要同化,殊为不易。 但是苏大为所提的,确实给了李治一个系统性的解决方案。 从打击顽抗的叛逆。 到扶持亲唐的代理人。 到文化教育,缓慢渗透,这些之前都有人提过,不足为奇。 但是苏大为最后将这些散招串了起来,提出建立新的秩序,培植和吸纳当地人才,进入大唐的内循环,加入大唐官僚机构。 由此,双方在精英层面,可以实现共融。 具体的执行,当然还需要无数的细节和章程,但至少听起来,确实是可行的。 有苏大为提出的这个框架,李治对治理和消化高句丽及百济,心里的把握又多了几分。 仔细咀嚼一番,他的脸上终于多了丝笑容:“阿弥你不错,这几年,熊津都督任上历练得不错。” 听了李治的话,苏大为心里稍稍松了口气。 感觉自己的“叙职报告”算是通过了大半。 就在这时,李治突然开口道:“倭国那边,是怎么回事?” 咯噔! 苏大为心里一震,知道真正的考验来了。 前面的部份,只是暖场。 李治真正在意的,只怕是苏大为征倭之事。 这事虽然后来给李治上过奏折,但却是先斩后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