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505章 鸡毛蒜皮(第3/4页)  回档一九七八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废井田,开阡陌,那个阡陌便是大的田埂与沟渠,横者为陌,纵者为阡,但不是真的将所有田埂挖掉了,按照井田制,井字中央为公田,四周为私田。废掉了井田,是指井田制度,确立了土地私有制的关系,这样,人们就有动力开荒,也可以按照所占土地多少去征税。在当时的秦国,它是一项颇有进步意义的改革。

    不过田埂是避免不了的。

    一般除掉主要的田埂,也就是走向各个田头的主要乡村小路外,真正的田埂不会太宽。当然,它必须满足一个劳力能担着一百多斤的担子在上面走路,所以最窄也要达到十几公分宽度。

    但是柳叶圩是典型的江东圩区,除了冬小麦与冬油菜外,余下的主要粮食作物就是水稻了,即便后来棉花曾流行过近十年,还有不少稻田。稻田肯定离不开水的,田埂两边的埂泥便会淤化。

    那么在耨草耕耘时,往往就会将埂泥带到田地里。

    田埂窄了,最少没有办法挑着担子在上面走路了。因此每隔一两年时间,田埂两边田地的主人便会自发地将田埂加宽。当然,除了正常走路的主要田埂外,余下田埂的宽窄,你也可以将它当成两家人的关系与大方与否的一个标志。

    李广平家有一块田的田埂与李大申家搭着界,李广平每隔一两年加宽一下田埂,但李大申呢,不但不加宽田埂,反而想办法将他家哪边的田埂弄瘫塌下去。

    也就是李广平每加一次田埂,李大申无疑变相地占了李广平家一小块耕地。

    所以前世时,军旗在春晚上唱了一曲六尺巷,李默根本没有当真。那是张家有人的,那是吴家识好的,放在农村里,只是一昧的谦让,最后能连老婆都让给人家了。放在国际上也不行,就像中国对周边邻居够谦让的吧,但对中国最有敌意的恰恰是这些邻居们。

    不过央妈将这首歌放在春晚上,教导大家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也无不可。

    李默听完,一边继续做菜,一边说:“我家缺这点田吗香江那么大块地,名义上都属于我的。”

    “那能一样吗,我家帮助了他那么多,最少得识好吧。”

    “妈,真不高兴呢,那就由它,我家能荒得起,他家荒不起。”

    李大申不修田埂,李广平也不修田埂,要不了两年,不是田埂,而是埂线了,不要担着担子从上面走,空着人都走不起来。

    别看李庄不大,可是各户人家各个心思,前世时,实际李大申不算恶劣,他的性子无外乎就是占一点小便宜。还有可能是天性的毛病,说话尖声细气的,给人一种阴阳怪气的感觉,加上他懒散,不讨人喜欢。

    然而其他几户人家,除了李义与李广平家没有冲突外,其他几户人家都因为一些不必要的争执,对李广平恶语相向过,至于d员李大政,直接带着长大的儿子对李广平动手。

    所以李默一直对李庄不是太感冒,甚至以为搬到李庄来,头顶着一个李家,还不如呆要奶奶家的娘家河港村,至少还有一些亲戚可以互相帮助。

    搬到李庄,没有什么亲戚,他老爸只是兄弟一人,块头又不大,在农村,必然受人欺负了。

    另外不要将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与八十年代想得那么美好,不提贫瘠的物质生活,那时候的人们也没有那么善良与纯朴,只能说社会风气比后来略好一点罢了,至少老太太摔倒了,敢有人扶。

    不过李默看得更开些,那一个时代,那一个地方,没有纷争呢。再说,不能只看坏的一面,那还要不要活哪,看坏的一面也要看好的一面。而且这一世也比前世好得多,最少没有人对李广平动拳头。

    李默老妈还是很怨怼。

    李默便说了公司种种糟心的事。

    “这些官员都该杀。”

    李默又说了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