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98.立此存照(第1/2页)  且拾起一池落花:一位心理学家的感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据2008年12月29日《中国青年报》报道,北师大研究发现,近20年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下滑。全文如下:

    从上个世纪90年代至今,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下滑——这是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辛自强博士带领的课题组的最新研究成果。

    课题组对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的变化模式进行了6项研究,内容涉及心理问题、焦虑、抑郁、自尊等,研究的结果收录在《社会变迁中的青少年》一书中。有关数据大致表明,在过去的一二十年里,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在下降:消极的心理特征,如心理问题、焦虑水平、抑郁水平等逐渐增多或增高。例如,从1992年到2005年,青少年的焦虑得分增加了约8%,敌对心理得分增加了近8%;从1989年到2005年,抑郁得分增加了约7%。同时,部分积极的心理特征,如自尊水平却在逐渐下降,从1997年到2007年青少年自尊得分下降了11%。

    课题组结合统计结果分析后认为,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没有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而提高,而是随着负面社会问题的增多而明显下滑。

    辛自强认为,当前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下滑这一现象,凸显进一步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特别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尽管国家已经要求有条件的各级各类学校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但很多学校因为一些主观或客观原因未能有效开展这方面的工作。课题组认为,心理健康水平的下滑其根源不在教育本身,而在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的增加,如贫富分化可能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分化并下滑。因此,至少可以由历年的负面社会指标如离婚率、犯罪率、失业率等的变化对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变化加以预测。

    据悉,关于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变迁,目前尚无大规模的长期追踪研究。

    (记者桂杰实习生刘晨曦)

    看来,该课题组在经济增长与心理得分之间求了一个负相关,得出了“我国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水平并没有随着经济的高速增长而提高,而是随着负面社会问题的增多而明显下滑”、“心理健康水平的下滑其根源不在教育本身,而在于社会转型期各种社会问题的增加,如贫富分化可能导致青少年心理健康水平分化并下滑”的结论。

    我读后有几点存疑:

    1.社会经济增长与青少年心理得分的下降,其共变的形态是什么?否则,这个负相关是怎么算出来的?

    2.经济发展也好,离婚率、犯罪率、失业率攀高也好,都属社会环境。对于青少年学生来说,学校教育也是社会环境,而且是更直接的社会环境。为什么非直接的社会环境已经成了引发学生心理问题的直接原因,而直接的学校教育倒对学生的心理问题没有构成影响呢?

    3.如果真的是心理健康下滑的根源不在教育本身,那么,如何理解存在于校园中屡见不鲜的同学间、师生间的人际交往困难和冲突(包括实施暴力和凶杀),高负荷的学习压力导致的厌学、逃学、作弊、自杀?

    4.既然心理问题的根源不在教育本身,为什么研究者又批评“尽管国家已经要求有条件的各级各类学校配备心理健康教育专任教师,但很多学校因为一些主观或客观原因未能有效开展这方面的工作”?如果沉重的学习压力、“牵头皮”的高考升学率、不当的教育方式、不协调的教育环境对心理健康不产生什么负面影响,而社会上的离婚率、失业率、犯罪率使得青少年心理问题增加,那么,学校的心理教育有用吗?

    5.心理发展的根源是外部原因还是内部原因?具体地说,心理健康水平下滑的根本原因,是外部的环境,还是青少年本身的性格结构的脆弱?30年来心理问题的发生率呈什么趋势?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