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1.一个称作“教师”的职业(第1/2页)  且拾起一池落花:一位心理学家的感怀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自1967年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心理专业毕业至今,我已当了整整40年的教师了。这40年中,我教过初中生、高中生、大学本专科生,当过硕士生导师和博士生导师。应人民教育出版社的邀请,我还为中等师范学校主编过《心理学教程》。这本新中国成立后的第四套中师心理学教材被定为国家教育部规划教材,自出版以来印数过4百万,为小学师资的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作了一点贡献。1994年以来,我又在高师学前教育专业从事幼儿教师的职前职后的培养工作。因此,我可以自豪地说,我这40年的教师生涯,与我国现行教育体制中的各级教师都有职业上的紧密联系。我对教师这个职业,有着无法割舍的情感!

    正因为有这样的经历,我很容易被曾宏燕的《红钢笔》(少年儿童出版社,2007年1月版)所震撼。人们习惯于把教师这个职业比作“红蜡烛”,点燃了自己照亮了学生。而曾宏燕却把教师比作红钢笔。也许,红蜡烛比喻的是教师的一种精神,而红钢笔点明的是教师的作用吧。如果儿童真的如同洛克设想的那样是一块白板的话,那么,红钢笔划在上面的印记是最醒目,最深刻,最难忘的。可不是吗,但凡上过学的人,谁不记得老师手中红笔的分量!那轻扬的红勾,如同微笑的嘴角;那凝重的红叉,又如同倒挂的双眉,直撩得学生七上八下。红钢笔成了教师的象征。

    我想,红钢笔不仅是教师学识和权威的象征,更是教师人格的象征。尽管这本书里写真的事实大部分使人心情沉重,但有一位丁老师却振聋发聩,光彩照人(见该书第114—115页)。身为乙班班主任的丁老师,听说甲班班主任要一位经常腹痛的女生去医院作妇科检查,而且此举已经得到学生处和校长的同意,丁老师挺身而出,“多管闲事”,力排众议,终于阻止了荒唐,保护了学生的**,更保护了学生的人格尊严。这里,丁老师对学生的爱心,转化成了奉公守法、见义勇为和大义凛然。尽管那位女学生事后并不知道丁老师的所作所为,但让我们看到的却是一个称职的教师的职业道德、责任心和良知。这位丁老师才是无愧于教师这个职业的真正的老师!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能从各自的角度去寻思教师这个职业意味着什么。我从《红钢笔》这本书里得到的感悟是,教育的公正、教师的良知、学生的权利,是构成学校教育的三根底线。所有的教育活动,都是在这三根底线构成的三维空间里进行的。教育的公正,从大处着眼,涉及到教育的性质和体制、教育资源的分配、学校的布局、教育政策的倾向、教育经费的流向和使用等。从小处着眼,则关乎教师是否尊重每一个学生;是否为每一个学生提供平等的机会和平等的帮助;是否把学生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人,真正做到“有教无类”。教师的良知不仅指的是教师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指对学生的了解,对教育本质的理解,对每一个职业行为后果的了解。学生的权利,是我们讲得最少的一维。学生除了有受教育的权利、学习的权利、参加社会活动的权利、游戏和娱乐的权利之外,是不是还应该有人格不受侵犯和侮辱的权利、选择教育活动和参与讨论的权利呢?我想,作为普通教师的工作职责,很难在宏观的体制上产生多大的效应,但一个教师的所有职业行为,都离不开这三个维度。教师职业的效能,取决于这个三维空间的最大值。可以说,一个教师只要在这个三维里说话办事,就不会离谱。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教师才能至少使自己的教育言行不有违儿童的发展和为学生提供有建设性的指导。《红钢笔》里叙述的许多触目惊心的事实,每每都是脱落了这三根底线。

    教师节前夕,我在百度上检索了“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看到连篇累牍的帖子。其中,有对教师职业的讴歌,有对选择这个职业的自豪,也有不少青年教师对择业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