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33章 瓷厂筹备(第1/3页)  相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调景岭唯一的一条淡水溪,叫龙溪。

    发源于照镜环山的龙溪,在流经调景岭时,一分为二。

    其一流向岭内的湾塘,形成今天的茅湖。名为湖实则小池塘,养活调景岭十多万人。而另一部分,沿着峭壁直落而下,转道出海。它的出海口,就是渔湾村。

    渔湾村,村如其名。

    龙溪入海的地方,有一道小海湾,未来的码头,将修建在这道海湾旁边,而渔湾村就位于海湾后的山脚下。

    “渔湾村人口最多时,有七百多户,三千多人口,算是一个大村落。近些年,许多人搬离这里,现在仅有四百户左右,两千多点人口。”

    黎焕东走在卢灿身侧,为他介绍渔湾村的情况。

    码头扩建,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要修建停泊点,还需要深挖航道,修建客运与货运分流栈道,以及维修和事故处理中心,未来这里还需要建设海上导航系统。

    所有这些工作,都需要渔湾村村民配合完成。

    “村民没有什么情绪吧?”卢灿问道。

    黎焕东迟疑了会,说道,“渔家还是有些意见的,不过,问题不大。”

    小天星工程队,给出的工期是六个月,当然,这六个月是基础工程,不包括后期的辅助工程,譬如水、电系统铺设等。

    这速度可以说是超快,典型“香江速度”,但依旧会对渔民出海打渔,造成一定的影响。

    卢灿点头,他对温季宸说道,“温哥,这件事你需要配合黎哥,做好安抚工作。我看,码头、道路、瓷厂基建的用工,优先考虑这些渔家,也算对他们的一点补偿。”

    有人在渔湾投资窑口,新建码头、铺设公路的事情,早已经在调景岭传开。这还是调景岭地区三十年来最大规模的投资,这一项目的招工情况,也被人打听的很清楚。

    调景岭经济情况差,还不是因为工作机会少吗?

    岭下的温家,这些天人满为患,都是来人托人,找工作的。

    温季宸一直处于一种幸福的烦恼中,听到卢灿这么说,连忙点头,“为了赶工期,我们第一批招募了二百人,主要用来修整湾头到平家凹的公路,还有就是平整平家凹、盖房。”

    “码头修建的招工,是第二批,初步拟定的名额是一百人。这次招工,主要对象放在渔湾村渔家这边。”

    卢灿看了眼黎焕东,对温季宸说道,“这次招工,让黎哥也拿一份名单,他对村里的渔家具体情况更熟悉。”

    呃,这算是给黎焕东也分点好处——更重要的是给他涨面子。

    “另外,黎哥,这次码头扩建,你还需要帮我多盯着点,工期要快,但质量更要有保障。”卢灿转头对黎焕东说道。

    黎焕东连声感谢,在此之前,他作为渔湾码头公司的股东之一,却没有半点用工权力,被温季宸压得死死的,心中一直憋着火呢。

    卢灿这次来,三言两语,将这股火气打散。

    黎家位于湾头第一家,正在修建的湾头到平家凹的公路,起点就在他家前面的溪水岸边。黎家自然不像普通村民那么简陋,三间青砖瓦房,在市内算不是什么,但在调景岭却算是好房子。

    看到他家的房子,卢灿想起一件事,“温哥,砖窑搭建的怎样了?”

    修建窑口、修建房屋,都需要红砖,因此卢灿在去缅甸之前,吩咐温季宸,在筹备开工之前,需要建好砖窑。

    红砖窑的技术不复杂,南方的砖窑都是垒土成窑,丘型。至于砖坯,这一代的粘土就是制砖坯的好材料。晾干砖坯后,闷窑烧两天,就可以出窑。

    “找了岭上的两个烧窑师傅,窑坯已经建好,这几天都在炕窑。另外,已经组织人在打砖坯。估计第一窑红砖,一个礼拜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