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三章 借贷(第2/3页)  荆楚帝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彧万之言终让赵梁想起了葛得的报告,葛得曾经说过债券一事。赵晋则道:“赵国之金乃赵国所有,何须相借?”

    “以新赵律,若非其人所愿,私产不得强征。”彧万抬出了最新修改的赵律。“然若落于秦人之手,毋说私产,性命亦无,其人为何不借?既然愿借,何必强征?售之债券即可。”

    “售出债券,子钱几何?”赵梁明白彧万的意si,发行债券是把所有贵人和赵国捆绑在一起,赵国如果真的亡了,借出去的钱肯定还不上。

    “一成五。”彧万答道。这是当年熊荆所定的国债年息。

    “一年一成五?”赵梁复问。如果是年息,这并不高。

    “然也。”彧万道。“赵国可向国内贵人商贾相借,亦可向魏国、齐国、楚国相借。然则,诸国亲疏不同,所售债券或需折价,此皆由债市定之。”

    “债……市,债也有市?”赵梁狐疑的问了一句。

    “然。”彧万点头,表示确有其事。“郢都、临淄、大梁、邯郸,四国明年皆有债市。债券可于债市售出,价高者得。价高,赵国得金则多,价低,赵国得金则少。”

    四国临淄会商实质上就是商讨四国经济体系的构建问题。银行有了,债市一定要有。有了债市,各国债券自由买***单纯的借款能吸纳更多的资金。同时,就像当初信陵君魏间忧提议的那样,借债可以捆绑尚未参战的齐国,也能捆绑魏国,还能捆绑天下所有的贵族、所有的商贾,乃至所有的恒产者。

    对于‘人之性恶,其善者伪’的关东六国来说,朝廷的征用只会让他们将金银掩埋起来——他们太了解自己的大王、朝廷是什么德行了。但如果以合适的利益让他们将金银借出,并保证归还,甚至授予特殊性质的爵位,改善现有的社会地位,他们未必不肯。

    赵梁又不懂了,倒是赵晋问了一句,“若所售之金不够,若何?”

    “所售之金不够,四国金行可借于赵国。”彧万答道。“然所借之金必要监督。”

    “哦。”赵梁哦了一声,他记得葛得所言,楚王只认信平君、武安侯两人,余者皆不信。

    “万货输运全赖楚国海舟。”既然赵梁来了,话有说到这个份上,彧万也就不掩饰了。“楚国海舟方能运粟米、兵甲、箭矢、布匹,然海舟又需大章……”

    “敝国宫室已在拆卸柱梁,山中大章也已使人采伐。”赵梁解释道。“国中之木匠,也多已赴楚国营造海舟。”

    见赵梁知道海舟的重要性,彧万也就下再往下说了,只道:“既然此,赵国如何,全在赵人。”

    “当如是。”赵梁深以为然。作战需要粮秣、需要兵甲、需要辎重,解决这些东西虽然还要时间,可获取胜利却要依靠赵国的将卒。战争打赢了,一切都好说,可如果战争打输了,再多的粮秣、再好的兵甲、再足的辎重都没有用。

    他忽然想到了李牧,按时间,李牧也该出击了。

    *

    九月大河以北的清晨极为寒冷,白霜遮盖的枯草地上,哪怕太阳升得老高,霜花依然没有化去。秦军步卒的宽口履践踏在霜地上,留下肮脏且杂乱的脚印。这是南下攻伐封斯等邑的秦军,昨日收到大营遭袭的讯报,大将军蒙武不得不急急收兵回援。

    伐赵两年,田野里并无庄稼,秦军不能因粮于敌,只能靠四轮马车从太行山以西日日输运。且天气越来越冷,士卒冬衣全在大营,大营万不容失。

    “报——!十五里外赵军已列阵。”斥骑疾奔而来,带来一个意想不到的消息。

    “报——!十五里外赵军已列阵……”一刻钟后又是几骑斥骑,为首的是一名骑将。

    “宜安如何?大营如何?”蒙武不担心赵军,只担心大营。他见斥候欲言又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