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四十五章 首映礼 完(第1/4页)  重生美国当大师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本章副标题:总算是这段写完啦

    电影继续播放

    在肥头大耳的议员当中走出来了一位又高又瘦,长着一只夸张鹰钩鼻和尖利嘴巴的中年男子。让人印象深刻的是,他穿着一件乌漆嘛黑的外套。

    站在米字旗下的他,看上去像之前那只乌鸦一样。

    不用问了,这又是一个明喻,就是要让观众产生这样的联想。

    字幕打出:英国殖民地事务大臣,二等男爵,乔治格雷爵士sir rey, 2nd baro,辉格党。

    “作为世界级的编剧家,袁燕倏先生不但赋予了饥荒孤女以艺术性和思想性,也在考据上下了很大的功夫。

    众所周知,在他就读于纽约大学期间,常年在纽约公共图书馆如饥似渴地阅读各种历史文献,因此各类知识相当之渊博。这部电影的灵感就来自于他平时的积累。

    饥荒孤女中出现的英国殖民地事务大臣,乔治格雷爵士确有其人,也真的是他提出了这个计划。更因吹斯听袁先生常用语之一的是,他本人长相和银幕形象很有点那么一点共通之处。

    因此有人戏称袁先生是图书馆三贤者之一。另两位就是”

    节选自十部你不可错过的电影之饥荒孤女赏析

    “乌鸦”走上了议院的演讲台,开始宣讲起了“faine orphans”计划:把爱尔兰的女孩子送到澳大利亚。

    先生们,这个计划实在是两全其美。那些年轻的女孩们能免于饥馑,在新的肥沃土地上生活。而澳大利亚在作为罪犯流放地数十年后女性紧缺,急需年轻女性来劳作、照管家务和繁衍人口

    “哈、哈、哈”

    在座的英国议员们发出了粗俗的笑声。

    其中有位议员站了起来,开口问道:“格雷爵士阁下,如果澳大利亚人不欢迎那些天主教徒怎么办”

    这一任的英国殖民地事务大臣耸了耸肩道:“澳大利亚人既不欢迎罪犯,又不欢迎天主教徒,现在他们必须选一个”

    简要解释一下这句话的历史背景。

    因为到了十九世纪中叶,去往澳大利亚的自由移民越来越多,所以当地人拒绝宗主国继续把澳大利亚再当作罪犯的流放地。

    到了1840年,除了塔斯马尼亚岛之外的澳大利亚运输罪犯终于停止了。而等到这位格雷爵士上台之后又想往重启此事,当地人自然对此反弹得十分强烈。

    嗯,不但1848年的澳大利亚对格雷爵士很不满,1921年的爱尔兰人看到了他把天主教徒和罪犯相提并论,立马也是破口大骂。

    “英国人才是全世界头号罪犯”

    “为了离婚背叛教廷的狗杂种”

    “圣公会的异端都要去死死死”

    就在现场观众的骂骂咧咧之中,“faine orphans”计划得到了议院的全票通过。

    于是镜头又转回到了爱尔兰的都柏林

    “袁先生自己曾经介绍说,饥荒孤女的架构设置是抄袭但丁的神曲。

    法雷尔三姐妹一开始尚在人间。

    随着神父的死亡和天象的改变,她们坠入了冥界。

    见到乱葬坑的那一刻起,她们其实抵达了地狱的入口。

    而等她们抵达都柏林,那意味着她们已经身处地狱之中”

    节选自十部你不可错过的电影之饥荒孤女赏析

    其实我们的袁大师这么写剧本并非真的向阿利盖利但丁他老人家致敬,而是考虑到当时电影观众的心理承受能力。

    二十一世纪的恐怖片和惊悚片自然是怎么耸动怎么来。毕竟后世的观众早就经受过无数感官刺激的洗礼,编导们不弄得夸张一点,怎么吸引观众

    19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