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千零二章 崇祯大旱(第2/3页)  大清巨鳄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松鹤年心里一沉,“难不成旱情还会持续一年?”

    郑福寿左右看了看,松鹤年连忙挥手将身边的几人都屏退下去,这次压低声音道:“果真还会持续干旱一年?”

    “肥城示范区以宋家为主,我也不瞒宋议长。”郑福寿压低声音道:“元奇和朝廷联手大张旗鼓的进行移民、兴办工厂、兴修水利、铁路、公路等基建工程,针对的都是北方这场罕见的大旱。”

    罕见的大旱?松鹤年惊愕的道:“连续大旱?”

    郑福寿道:“崇祯大旱,宋议长可曾知道?”

    崇祯大旱?前明崇祯皇帝时期?松鹤年缓缓摇了摇头,崇祯距离如今已经二百余年,他平素里也不钻研史学,哪里会知道。

    “崇祯大旱持续七年之久,南北二十三省遭灾,北方各省最为严重。”郑福寿轻声道:“此次旱情可能不会逊于崇祯大旱,所以元奇和朝廷才会如此大动干戈。”说到这里,他轻笑道:“宋议长眼光长远,气魄过人,以十万元代价争的这示范区落在肥城,既是宋家之福,也是肥城之福。”

    松鹤年被这一番话惊的半晌说不出话来,持续七年的大旱!果真如此,花费十万之巨争的这示范区可就真是前值万值了!

    郑福寿说完这番话便啜茶不语,他说这番话自然不是无的放矢,无意义的显摆,而是有着明确的目的,肥城示范区不可能一蹴而就,至少也需要一年的时间,不能让宋家急功近利影响示范区的规划和建设。

    对于崇祯大旱,松鹤年并不知道,不过要调查是否确有崇祯大旱却难不住他,身为济南大学的毕业生,他有着寻常地方士绅难以比拟的人脉和资源,回到县城他就接连了几封电报进行询问。

    第三天,他就收到了回电,崇祯大旱,确有其事,从1637年持续到1643年,从华北、西北扩大到皖、苏,旱情之重,亘古未有,山西汾水、漳河均枯竭,直隶九河俱干,白洋淀涸,北方各省大面积淀竭、河涸。

    看过电报,松鹤年不知道是该喜还是该忧,琢磨了半晌他才让人去请郑福寿,不料却得回报郑福寿去了河边,正安排人用机器从河里抽水抗旱,他听的一喜,连忙赶往河边。

    康河边,在机器的轰鸣声中,河水哗哗的从粗大的橡胶管里流出来,然后顺着饮水渠流往干的田地里,前来围观的士绅和百姓兴奋的指指点点。

    机器抽水并不是什么稀奇事,机器钻的深井如果需要大量抽水就必须借助机器,肥城的士绅百姓都是见识机器从深井里抽水的情景的,不过用机器从河里抽水却是第一次见到,不是没人想到这一点,而是因为水管太短,无法从河里吸水,就是想买橡胶管都没地方买,压根就没卖的,别说济南城,就是上海都没有橡胶管卖。

    看着哗哗流入引水渠的河水,不少士绅都围向郑福寿,要求购买橡胶管和抽水机,甚至有人提出高价购买,郑福寿笑着解释道:“诸位,不是我们不卖,实在是没货,如今北方各省大范围遭灾,抽水机和橡胶管极为紧缺,只能采取各州县限量供给,还请诸位见谅。”

    好不人员将一众人打离开,郑福寿也不敢多停留,正准备开溜,不想却被匆匆赶来的县令洪仁寿和议长松鹤年两人撞个正着,有松鹤年居中介绍,两人免不了一番客套见礼,之后三人移步就近寻了一家临河的小酒肆。

    叙礼落座,屏退了掌柜和小二之后,洪仁寿径直道:“肥城赤地千里,郑经理乃亲眼目睹,还望能大力援手,以缓解旱情。”

    郑福寿苦笑着道:“非是在下不愿援手,而是元奇严令不得私卖抽水机及橡胶管,各个州县一律限量供应。”

    “这又是为何?”洪仁寿不解的道。

    “抽水机效率高,河水流量却是越来越小,若是不加限制,下游必然无水可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