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九百九十六章 变相圈地(第2/3页)  大清巨鳄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移民他乡的,也只有移民才能享受这个待遇,其他灾民目前都只是一日两顿稀粥两个窝窝头半死不活的吊着。

    “各位乡亲父老。”三十出头穿着一袭长衫一副书生打扮的张志伟走进草棚向着众人团团一揖,操着一口泰安官话朗声道:“诸位即将背井离乡前往完全陌生的异地他乡,或许心里充满了对家乡的不舍,对异乡的惶恐,对朝廷和元奇的不满......。

    在这里,我必须明确的告诉大家,朝廷组织这次大规模的移民不仅是为了充实边疆,更主要的是为了减轻赈灾的压力,今年秋冬北方各省普遍出现旱情,开年之后必然面临更大的春旱,不进行大规模的移民,朝廷和元奇无法进行妥善的赈济。

    大家移民要去的地方都是气候适宜,土地肥沃,适宜耕种的产粮区,朝廷会无偿分土地,元奇会提供无息借贷,而且五年免赋税,提供免费教育和医疗,早期移民南洋的移民如今都已安居乐业,大多数都已十分富裕。

    对于移民,元奇一直有一条明文规定,你们或许不知道,那就是移民十年之后,允许自由流动,也就是说十年之后,只要你们愿意随时可以回来,山东一直是移民大省,你们可听说有大批移民返回?

    我明确告诉你们,只要移民出去了,就没人愿意再回来,山东地少人多,十年九旱,还有水灾、蝗灾、雹灾,远远比不上你们移民的地方。

    再一个,你们也不要担心,移民村落都是以州县划分的,就是你们肥城县的移民都会安排在一个村一个镇,不会将你们打散。”

    话才落音,就有人道:“现在有机器打的深井,不用担心旱灾。”

    张志伟听的一笑,“不错,机器打的深井是可以抗旱,但要多少年才能家家户户都拥有深井?”说着,他拱了拱手,缓步出了草棚,他说这番话不过是为了避免在移民途中出现大量的逃亡或者是骚乱。

    出的草棚,张志伟抬头就瞥见一顶官轿正往移民区大门而来,心知是县衙来来人了,他当即便迎了上去,乘轿来的是县令洪仁寿,一下轿见的张志伟,他便满面笑容的拱手笑道:“张先生,这一批移民启程,我县移民就已达到灾民的三成。”

    听的这话,随行的衙役连忙呈上一份名册,“这是移民的名册,还请张先生过目。”

    张志伟自己也造有移民名册,接过之后便道:“容在下核对一下,若是无误,就马上向上禀报,申请元奇赈济。”

    “有劳张先生。”洪仁寿连忙拱手道:“救灾如救火,本县灾情严重,众多灾民已经数月不曾饱食......。”

    也怪不得他心急,报纸上每天都有公布哪个州县已完成移民任务,元奇赈灾粮已经运抵的消息,这些个消息对于遭灾的州县官员来说就跟催命符似的,谁不担心拖延时间长了引起灾民的不满或者是暴动。

    “大人不必忧心。”张志伟笑道:“元奇早在数月前就已经着手部署赈济事宜,泰安就囤积有大批赈灾粮,禀报上去,不日就能赈济。”

    泰安到肥城虽然没有铁路但却不过七十里路程,次日黄昏,大批赈灾粮就运抵肥城,城东门谯楼上,县令洪仁寿、议长宋鹤年并排而立,望着源源不断的运粮车队,洪仁寿又是感慨又是欣慰,“有元奇和朝廷联手赈济,即便明年之大的灾情也无须再担心了。”

    宋鹤年却是长叹了一声,“元奇近些年已经很少赈灾,如今却与朝廷联手赈灾,足见此次灾情之大......。”

    洪仁寿道:“元奇财力雄厚,招远、莱州、平度一带新近又接连现大型金矿,再大的灾情又何妨?”

    宋鹤年笑而不语,他可没那么乐观,元奇这次赈灾动静如此之大实属罕见,他隐隐觉得这次的旱灾怕是远比他们预料的还要严重,略微沉吟,他才道:“宋家在泰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