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七百八十四章 土地改革(第2/4页)  大清巨鳄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策,继而让农民拥有属于自己的土地,不仅能提高农民的收入,也能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这同样是利于促进工业的发展。”

    顿了顿,他换了一副语重心长的口吻,“不论是走国富民强的发展模式,还是走民富国强的发展模式,都有一个基本点是必须要保证的,百姓不能太贫穷,若是民不聊生,人口再多,疆域再辽阔,国家就算是富裕也始终强大不起来。

    国以民为本,民富则民安,民安则国安,要想富国强兵,民富国安是基础,同样的,要想发展工业,民富也是基础,之所以要推行宪政,目的就是富国强兵,民富国强!

    推行立宪,必须将民众利益放在首位,若是依然只重视少数利益阶层,也就失去了立宪的意义,土地问题无疑是民众最根本的利益所在,朝廷必须要有决心推动土地改革!”

    土地改革可不是那么容易推行的,肃顺暗叹了一声,才道:“朝廷推行土地改革,元奇能给予多大的支持?”

    这是想讨价还价?易知足一笑,“朝廷若是诚心推行土地改革,元奇必然会大力支持。”

    大力支持,怎么才算是大力支持?肃顺心里有些不满,但也不敢提条件,他清楚对方的秉性,没做事就先提条件,只会适得其反,略微沉吟,他才道:“即便是朝廷要减租,也得有个由头不是?”

    “这个恶人我来做。”易知足笑道。

    肃顺在上海足足盘桓了三日,他离开的次日,东南各省大报就在头版刊载了一篇文章《国富民强与民富国强论》署名赫然就是长乐居士。

    这篇文章很短,在文章中,易知足阐述了国富民强和民富国强的两种慨念,并将其作为国家发展的两种模式,然后直接提问,大清推行立宪,应该选择哪一种发展模式?

    易知足轻易不发表文章,一旦发表文章往往都是大有深意,这篇文章一发表立时就引起了朝野上下的关注,官员们着重于揣测这篇文章背后所隐藏的信号,士绅商贾百姓则是议论纷纷,议论哪种模式更好。

    随后两日各大报纸很快就刊载了一些议论文章,有赞成国富民强的,也有赞成民富国强的,这些文章显然都是出自大家之手,结合中外历史,引经据典,各有各的道理。

    报纸上各执一词争论不休,朝野上下也引发了广泛的争论,争论究竟哪一种模式更符合大清的国情,不少官员则是一头雾水,不知道易知足抛出这篇文章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肃顺在火车上就已经看到了易知足写的《国富民强与民富国强论》,不由的暗自好笑,那家伙说话不喜欢兜圈子喜欢直来直去,但行事却是遮遮掩掩,若非清楚对方的意图,他也会莫名其妙,不知道这篇文章目的何在。

    肃顺虽说是微服前往上海,但并未瞒着慈安皇太后,是以慈安一看到这篇文章,就猜到定然是与肃顺上海之行有关,她心里登时就有几分不快,很显然,易知足压根就没将她这个监国的皇太后以及皇帝放在眼里。

    一出马家堡车站,肃顺径直就乘做坐马车入了城连府都没回,就匆匆进了宫,他很清楚,易知足发表这篇文章会招惹的慈安不快,虽说朝廷已宣布预备立宪,但毕竟只是预备,这九年的预备期内充满了无穷的变数,至少在目前,他不能与慈安交恶。

    肃顺觐见,慈安问的第一句便是,“推行立宪,易知足可有摄政之意?”

    “回皇太后。”肃顺连忙道:“易知足并无摄政之意,他说为着顺利推行立宪,为着朝局稳定,他不适宜摄政,宜推选德高望重之人摄政。”

    慈安狐疑的道:“此言可信?”

    “微臣窃以为,此言可信。”肃顺笃定的道:“易知足若要摄政,无人能阻,他亦无必要与微臣虚与委蛇。”

    慈安最担心的就是易知足借立宪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