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一一章 真知灼见(第2/4页)  大清巨鳄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小子总算是透露出一点心思来了,林则徐一时间有些无语,对方身份不过一行商,做的却是朝廷大臣也不敢做的事情,很显然,定海大捷,让这小子也多了几分底气。

    不过,眼下提出编练新军,还是不合时宜,原因很简单,国库空虚,朝廷没银子,再则,编练新军也就意味着裁汰八旗绿营,不到逼不得已,朝廷不会下如此大的决心,当今圣上可不是坚毅果决之君,没那份魄力。

    略微沉吟,他才缓声道:“元奇团练开支浩大,规模小,于事无补,规模大,朝廷负担不起如此大的开支,不解决这个问题,元奇团练别说是成为经制之师,就是长期保存,也是奢望,知足争取团练大臣之职,想来不是权宜之计罢?”

    “如此大事,自然要从长远考虑。”易知足不加思索的道:“元奇团练开支大,主要在于配备的火枪和消耗的弹药,若是大清能够自行制造生产足以媲美花旗国的新款火枪,这开支就能缩减四成,弹药若能够大规模生产,降低生产成本,还能缩减一二成。”

    不待他话说完,林则徐就惊喜的道:“元奇有这能力?”

    “元奇哪怕是倾其所有,也要力争实现火器自产。”易知足沉声道:“大清不能没有自己的兵工厂,一国之军工,岂能长期依赖他国?”

    “说的好!”林则徐兴奋的道:“若是元奇能够制造出不逊色于花旗国新款的火枪,大幅缩减开支,元奇团练必然有望成为朝廷的新军。”

    “部堂大人且别急着高兴。”易知足赶紧给他浇一瓢冷水,“火器制造,有两大难关,一是研制,二是工业基础。西洋火器新品种层出不穷,日新月异,淘汰很快,研制需要庞大的技术人才团队。

    更为重要的是工业基础,没有强大的机器生产能力,即便能够研制出好火器,也无法大量生产,而且,现在的火枪都需要高度统一的规格,所有的枪支零件要能够互换,这不是手工制造能做到的。

    而不论是研制还是奠定工业基础,都需要时间,而且是不短的时间,即便有花旗国的大力支援,也不可能一蹴而就。”

    林则徐急切的问道:“究竟需要多长时间,知足心里总该有个底罢。”

    “五至十年。”易知足沉声道:“十年之内,大清必须实现军工自给,为此,元奇可以不择手段。”

    五至十年,这时间并不长,林则徐有些纳闷,为何易知足的语气中却是充满了紧迫感,连不择手段的话都说出来了,略微沉吟,他神情严肃的道:“知足如此急迫,可是十年之后,将有大的变故或是战事?”

    易知足点了点头,道:“欧洲各国如今都在大力发展工业,一俟他们奠定了工业基础,实现大规模的机器作业,就都会象英吉利一样,极力对外扩张,因为欧洲各国人口少,面积小,必须要极力对外扩张,才能满足大规模机器生产之需要。

    咱们大清,人口众多,疆域辽阔,又甚是富庶,是欧洲各国对外扩张的最佳目标,十年,咱们只有十年时间,十年之内,若是不能建立自己军工体系,欧洲各国就会掀起一波瓜分大清的热潮。届时,不仅有亡国之危,还有灭种之险!”

    亡国之危,灭种之险!林则徐被他这番话说的心里有些发毛,一瞬不瞬的盯着他,这小子断事极准,在广州不论是官场还是商场,都是有口皆碑,他也清楚这小子,不是文人习气,喜欢故做惊人之言,亡国灭种这话从他嘴里说出来,怎不令人心惊。

    易知足被他盯的有些不自在,摸出一支雪茄,也不假惺惺客气,自顾点上,他今日对林则徐说那么多,有些借题发挥的意思,以他的估计,林则徐在广州呆的时间应该不会长,极有可能调任,因为两场大捷的缘故,他只有两种可能——调任两江总督或是调回京师直接入军机。

    实则,两江总督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