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36章 游击战的成本问题(第1/4页)  明末球长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游击战的精髓不在于流窜或者杀敌。

    而在于成本。

    我只是随意击打你的一处薄弱环节,你就必须在每一处都进行力量投射,只要你无法消灭我的人,那么就必须时刻保持这种窘态。

    认谁都知道,这种情况,对于被游击的一方是多么大的痛苦。

    你吃饭的时候,要时刻端着枪时刻保护自己。

    你取水的时候,要时刻拿着枪保护自己。

    你大号的时候……

    最囧的是,哪怕是你找到一位佳丽美人,搂着她啪啪啪的时候……

    还不算完呢。

    如果真是遍地都是敌人的情况下,无论做什么事,各个环节都需要加派人手去做事。

    传递消息送个信,原本找个孩子就可以的事儿,现在必须是几个膘肥体壮全副武装的大汉,他们的差旅费,伙食费,误工费谁出?

    粮食物资的运输,原本只需要几辆大车,几个喝得醉醺醺的车夫,现在,必须是前呼后拥的大队兵卒,这些家伙出差自然是花销不少,甚至黑下运输物资的事情可是不少,别的不说,抗战后期,土八路在某些“有活动能力”的社会人士的辅助下,大肆收购日军手中的军火,甚至闹出了一身鬼子版装备的八路被误会的窘态,靠的,就是输送物资的贪墨了。

    当征服成本远大于征服收益的时候,战争的结局也就不重要了。

    同样的,郑准虽然准备妥当,连打下河内后如何驻扎,如何拉拢豪绅,如何分进合击,如何分化瓦解,想的头头是道,但想不到的是,自己在路上就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那怕是“本土”作战,但是非专业化总是不行啊。

    如果去看那些描写中国古代武将,往往都有自幼就研究地理,外出走访的时候,路过一地,就在那处研究地理,何处可以屯兵,何处用于取水,哪里可以埋伏,都进行研判。

    这也是在古代时候,没有翔实地图,没有沙盘,没有卫星云图的时候,一个将军想学习如何在广袤土地上指挥大军,那么该如何做?

    各种地理知识,不是那么容易学习的,孙子兵法里,可是有一个大篇章写地势的。

    比如说许多人知道的邓艾,那可是个苦出身,不过勤奋好学,邓艾喜欢军事,每见高山大川,都要在那里勘察地形,指划军营处所,遭别人讥笑也不介意。

    无独有偶,共和国十大将军之中,也有一位,堪称军痴,一日携夫人出游上海滩花花之地,路过一间咖啡馆,将军皱眉不已,沉吟良久,夫人大奇之,问,将军答曰,这间咖啡馆是极好的!

    夫人大惊,满以为嫁了个莽夫,想不到连这小资装逼风雅之事也懂,于是再问,将军沉醉答,此咖啡馆地处闹事,四通八达,如若将其改造,房顶修筑工事,架起重机枪,当真可以辐射街道,虽百倍之敌也难以奈何!

    可见自来这行非常事,立非常之勋之人,必有其能,也必有其道理所在。

    问题来了,郑准是这种人吗。

    本身小国寡民的,全国能有几个读的懂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纪效新书等书的?虽然过去这些年一直战事不断,但基本上就处于后世两伊战争那种无脑战争的阶段,说不上技术,也谈不上指挥艺术。

    郑氏家族本身就是前朝莫氏的臣下,依靠类似于司马懿的恶心招数夺取江山,可以说不是从战场厮杀而夺取的江山,这几乎就是得位不正的象征,而同样的,郑准的军事素养也就那样了。

    哪怕是越南本地人,他对于当地地理的了解也不是足够深刻,这就相当于一个河北人未必了解河北地理,一个湖南人也不可能对湖南每一寸山脉都了若指掌。

    比起得到指点,事先有所准备的河内一方,郑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