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千九百九十二章 美国电商(第1/2页)  逆流1982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就在前世1994年杰夫·贝佐斯敏锐地觉察到了电子商务可能蕴含的商机就毅然辞去了自己在华尔街的工作转而在自家的车库开始了创业。尽管有证据表明贝佐斯在创业之初就是想建立一家“万有商店(the everything shop)”让消费者可以在自己的网站上买到自己想要的所有东西但在创业之初他却只选择了图书这个利基市场作为切入口。
    在美国图书市场的总规模相当可观:据估计1994年时美国图书市场的规模约为190亿美元平均每个美国人每年在图书上的支出有79美元。与此同时这样一个规模巨大的市场并没有被垄断巨头把持。尽管当时美国有巴诺和博德斯这两大连锁书店但它们的市场份额总共也不过25%其余的市场份额则分散在各个独立的小书店手中。因此如果选择进入这一市场不会遇到太多在位者的阻拦。考虑到这些贝佐斯就将亚马逊最初的业务主要聚焦在了图书上。
    用今天的眼光看亚马逊在起家时的销售方式非常原始:它主要通过邮件接收订单根据订单向图书批发商进货然后再通过邮政系统将书寄给读者。从价值链角度看这和传统书店并无二致都是管道式的销售。
    不过由于网络打破了地域市场的边界因此亚马逊获得了比任何传统书店都要大的需求而这些需求也成功地支撑了其最初的成长。
    通过最初的运营贝佐斯及其团队发现相比于邮件消费者更倾向于在网站上完成整个交易。为了适应消费者的这一偏好亚马逊网站于1995年7月正式上线。这一举措得到了消费者的充分肯定上线一周后网站的日成交量就达到了12000美元第二周则进一步达到了15000美元。
    尽管网络思维的应用帮助亚马逊获得了早期的增长但是竞争者们很快也学会了这些“套路”。随着传统书店也陆续进入电子商务领域亚马逊受到的压力越来越大。为了保住自己的市场亚马逊不得不和竞争对手进行价格战而这样的结果就是在销量节节上升的同时盈利状况却迟迟没有改观。
    为了摆脱这一困境亚马逊开始拓展业务进行图书之外的商品销售。起初亚马逊仍然选择了自营模式自己进货、自己销售。为了配合销售亚马逊还开始建立了自己的仓储和物流系统。不过这种模式的问题很快就显露出来:由于当时的亚马逊财力有限因此很难为消费者提供足够品类的商品这就限制了其吸引力。购入更多的商品当然是一种可行的方案但其带来的仓储、物流成本显然是亚马逊难以承受的。
    那么如何才能打破这一僵局呢?一个思路就是将商业模式从管道式改成平台式让商家进入亚马逊销售商品。
    1999年亚马逊将这一设想变成了现实。它将自己的网站开放给了商户和个体经营者允许它们在上面出售商品。对于那些交易比较频繁的商户亚马逊要对其收取月费和交易抽成而对那些交易频率较低的商户和个人则只收取交易抽成。商家在亚马逊上达成交易后自行把货物寄给客户而亚马逊则会帮他们向买家收费并把扣除抽成后的余额汇到他们的账户。
    亚马逊的这一举措受到了小型商户的欢迎这使得它们可以依托亚马逊的口碑和渠道让更多的消费者看到自己的商品。于是大批的商户集中到了亚马逊平台。而对于亚马逊而言它的收获要比这些小型商户更大:这意味着它成功解决了商品品类少的问题足以让整个亚马逊更有吸引力更能吸引消费者更能促进其自营业务的增长。更为重要的是这个发展消费者的策略不仅只用投入很少的成本还能获得可观的月费和抽成收入。
    其实这个时候入局网络电商正是最佳的黄金阶段因为当前在美国还没有出现类似的商业模式如果前期能够成功那么将可以获得很强的先手优势和资源也正因为如此段云才会想到我在美国创建电商网络。
    一旦这个电商网络平台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