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24章:朱棣在倭国(第2/4页)  大明皇长孙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本王放出点风声来他们自然会自愿送上门的。”
    张玉听到这话感觉自己的三观都破碎了。
    竟然还能是这样的吗?
    这是张玉所不知道倭国崇拜中原强者到了现在几乎都成了一个习俗。
    最为巅峰的时候就是中原盛唐时期。
    在信息交流受到极大限制的古代倭国能够进行“大化改新”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遣唐使的存在。
    也正是因为遣唐使的持续派遣倭国才可能把中原文化有计划地分块切割一船船运回倭国进行组装。
    而遣唐使的存在让倭国对唐朝的学习能够及时而准确。
    在倭国学习唐朝的高峰时段唐朝这边发布了什么新律令有什么新举措倭国通常也很快就会做出反应。
    比如唐朝把中书省改为“紫薇省”倭国几年后也设置了“紫薇中台”。
    唐朝把原来纪年的“年”改成“载”倭国也在十一年之后将“年”改为“岁”。
    唐玄宗赦令唐朝每户必须持有一本《孝经》倭国也迅速如法炮制。
    倭国舒明天皇时代到宇多天皇时代倭国在二百六十四年间任命了十九次遣唐使。
    除去未及成行的三次之外真正意义上的遣唐使是十六次。
    也正是因为如此虽然唐朝没有敕封但是倭国却一直以中原附属自居。
    包括对于宋朝也从来都是恭恭敬敬的。
    蒙元的两次伐倭其根本的意义在于倭国认为蒙元没有资格入住中原大地。
    哪怕如此强势也对蒙元使臣非常之不认可。
    这才导致的忽必烈大怒。
    以至于到了朱元章这里倭国觉得自己打败了蒙元在文化上比之明朝更为接近中原便就拒绝对大明的称臣纳贡。
    而倭寇的出现最初的时候并非在明朝而是在蒙元。
    说起来有些搞笑最初的倭寇是抱着打击蒙元帮助宋朝的心态出现的。
    从某个角度上看是正义之师。
    不过在感受到劫掠的快感后便就逐渐走歪了路子。
    哪怕是大明建国已经止不住倭寇对于财富的诱惑了。
    当然对于强者的崇拜倭国从上至下皆是如此。
    朱棣正是因为看到了这些记载且在观察之后才会生出如此心思。
    “王爷大才末将远远不如。”
    张玉的马屁适时到来让朱棣尤为得意。
    如果只是普通的征战朱棣自然不会过多的考虑将士们的一些情绪。
    但现在不同如今是类似于屯兵的概念而且异国他乡将士们的情绪很容易就会出现问题。
    在这种情况下简单粗暴的教坊司就是最方面宣泄将士们情绪的地方。
    此时一名将士突然上来汇报:“启禀王爷有一倭人想要觐见王爷锦衣卫那边说好像是知晓藏粮食的地方。”
    朱棣眉头一挑道:“让他过来。”
    很快一个看上去还算是干净得体的倭国老头在极为军士的押送下就来到了朱棣这里。
    朱棣自然是不懂倭语的不过在来之前显然早就有这样的情况预料朱元章安排锦衣卫这边大量的懂倭语的翻译随同前往。
    那老头见到朱棣看见朱棣的打扮立即恭敬的趴在地上叽哩哇啦的说起来。
    朱棣皱眉问道:“他在说什么。”
    锦衣卫连忙翻译道:“回王爷他说他叫石原杜夫是石原家的家主他代表石原家向你问好。”
    朱棣点点头道;“告诉他本王很好他说他知道倭军藏粮食的地方这件事可是为真。”
    锦衣卫连忙把燕王的话翻译过去。
    石原杜夫闻言连连点头。
    锦衣卫翻译:“他说粮食就藏在不远处的三个山洞里面。”
    朱棣问道:“为什么要把这个消息告诉本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