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2章 二合一(第1/5页)  三嫁新室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秋收完,按照要求把税给交了,许三郎家还有好些人家都是直接交钱银的。之前是战乱,刚刚又过去的是水灾,谁知道接下来的会是甚么,所以把粮食握在自己的手里是再安心不过的事了。

    这次新村好些人家都有汉子一起去走西域,没有去的几乎都算是家里有其它收入,算是不错的。所以对于用钱银顶粮这样的事,并不是很出奇的。

    再说,这次就算是遭遇了水灾,相对于其它村子来说,新村这也算得上是丰收了。于是附近的村好些人专门过来,就为了看新村的人收割。

    春耕的时候,程司农就专门带着衙役下来观看了耕种的情况。所以这次秋收,他也下来了,一路还让王洪林做记录。这些捕役里面,就王洪林的文化水平好些。

    交完税之后,已经是八月下旬。寄寓蔺县所有人希望的蔺县书院终于正式开始招生徒了。

    是的,没错,蔺县第一间也是唯一一间书院的名字就是叫做——蔺县书院。据说是县长起的……

    其实县长觉得他也很无辜的,这书院对于他来说也是新鲜的事物。以往乡村教学莫不是得益于塾,由父老传授。再往上的县、邑、城,则是建立精舍、精庐,聚集生徒,私家讲学。

    这会遇上个似乎是天命神授的大王,这一切都在发生变化了。就好比这制纸、印书的法子,所以这建书院广招生徒,似乎也不是甚么怪事了。

    至于是好事,还是坏事,还得看以后。于是,县长也懒得起名字了,就蔺县书院。发扬光大了,就说是具有蔺县特色的。办不下去了,就说当初的县长颇有眼光,连名字都随便起了。

    于是乎,县长满意了,众人好记了……

    如果霍香梅知道县长的想法,肯定会在心里吐槽,甚么天命神授,估计就是跟她一样的穿越者。不同的是,人家是大王,她是大娘,地里刨食的农家大娘。

    对于书院,霍香梅是再熟悉不过的了,不说她受的教育,就是后来她了解的卧龙书院都是元朝才有的,而真正意义上的书院还是唐代才出现。所以根本不可能在这个时候出现的,就连五胡之后的历史都是在这个时候发生了改变。

    可惜霍香梅尽管隐隐约约的感觉到不对劲,可是对于这个时代的历史并不是很熟悉,还以为自己来到了一个是非而非的时代。整天忙碌着柴米油盐酱醋茶,哪里顾得上这甚么国家时势走向之类的。

    就算她知道了,又有甚么作用,难道千里迢迢的晕牛车晕到洛阳,然后在大王的宫殿墙门外,像个疯子一样的大叫“我是你的同乡啊……”甚么之类的吗?别逗了。

    ……

    其实这蔺县书院早就在春耕之前就建好了,后来又请了蔺县的木匠之类的打造各种生徒到时候要用上的长板案之类的工具。

    再者,这书院是个新鲜玩意啊!尽管之前是县长负责督促工程的,可是这完工之后到底是怎么开展的,还是得去粱邑学习学习的。

    所以之后的几个月,县长带着他的妇子孩子仆役一起去了粱邑,事务都交给了程司农,美名曰他去考察了,给机会司农锻炼。

    虽说如此,后来县长真的派了人回来,把粱邑里的书院的具体做法都让人抄了,认真的了解了带回来,并不是做了甩手掌柜。

    其中最明显的是如何选派山长来打理书院,明确规定这书院分为两大部分,一大部分是类似于以前的精舍,现在叫“庐舍”,会包括讲堂、书斋、藏书阁、礼殿四小部分。另外一大部分则是让程晨明去游说蔺县的大户,让捐赠农田荒地作为书院赖以维持的经济基础的“田舍”。

    而作为这两大部分的附属部分的则是山长属、先生舍、诸生斋和库庾等等,这些平时都得有人打理。

    幸亏粱邑的书院已经有了完整的一套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