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八百三十九章 最强弓(第1/5页)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郑朗揣着平戎策,与诸位大臣来到都堂。改制后,若说出现最大的变化,无非就是分工更加明确,政令也变得流畅,效率无形中提高,不必要的浮费逐一节省,但还有一个变化,那就是都堂会议次数增加,更多大臣进入了决策圈,许多国家大事就是在都堂里草议出来的。

    这个变化给郑朗增加了改革难度,但对未来,会起到巨大的良姓作用,只要这一制度能长久存在,并且真正成为制度,若再出现蔡京之流,想要专权不大可能了。

    郑朗等大家坐下,对赵顼说道:“陛下,臣有两奏。”

    “请奏。”

    “臣一奏,为改善民生,臣进谏,以后计户等时,不得计百姓所养的任何家禽家畜,包括牛、马、羊、驼、驴、骡、豕、鱼、虾、鹿、獐、兔、鸡、鸭、鹅等等。”

    王珪不解地问:“兔子也能养”

    “能养,牛马羊这些禽畜无一不是野生的,最后经人类训化饲养,渐渐训成家禽家畜。兔毛能做最好的皮领,能做毛笔,其实老百姓很早以前就开始养兔子,只是王学生不知道罢了。”

    王珪真的不知道。

    这个不重要,他又迟疑地说道:“那样,户等必进一步地下降。”

    “不错,王学士,有没有看到百姓大牲畜的变化”郑朗淡淡地问。以前税吏征税时,往往将所有家禽家畜作为百姓财产,然后编排户等级,有的小吏苛酷,导致一些百姓宁愿雇牛也不愿意养牛。雇牛耕地成本很高的,可税务更高。因此全国大牲畜一直紧缺。

    郑朗南方大开发,一度使一匹上等牛价涨到十缗钱。

    主要原因还是大牲畜太少。

    还好,韩琦与欧阳修没有将这一制度破坏,大约这就是韩琦与欧阳修,同蔡京之间的区别,虽败坏了国家,但不忍心向老百姓下手。不过若是治平发展五年十年下来,为了解决财政危机,两人会怎么做呢又不大好说。

    政策保护得当,从西夏与契丹买来大批大牲口,指望能买来多少良马,是不大可能,但这些牲口用来拉车子,用来耕地,倒也没有多大问题。还是北方,现在北方大牲畜曰益增加,满足不了所有拉货物与耕地的需要,但最少满足了四分之三,欠缺已经不多。其次是南方,到仁宗末年起,牛价逐渐下跌,如今一头牛价格再度恢复到郑朗下江南时的牛价,特好的牛一头仅需四五缗钱,普通的仅需三缗钱,还缺,但最少能满足一半以上的需求,甚至能接近三分之二。

    这是指牲畜的数量,带来的好处马上也可以看到。随着政令畅通,虽今年仍出现灾害,京城的米价一度跌破一斗六十文钱。江南谷价一度跌破一石三百文钱。一旦大量百姓从繁重的差役解脱出来,从事农业生产,粮价还会下降。

    粮价便宜,百姓有的吃,国家就会平稳,兼并土地利润不多,兼并势头也会下降。

    王珪额首,他也是一个保守派,多少对郑朗变法带来的搔动,有些反感,但不得不承认,郑朗乃是一等一的良吏。

    郑朗又看着欧阳修说:“欧阳永叔,还记得我们为新商税的辨论”

    实际是争执。

    郑朗为了有更多的人参与监督,提出一个条款,就是那条鼓励举报的奖罚制度。欧阳修写奏折,弹劾郑朗学习武则天,鼓励家奴诬蔑主人,导致天下纷纷。

    朝会上郑朗没有与欧阳修争执,弄不好就成了廷辨,如今火拼欧阳修不值得,不是舍不得地位,还有一大摊事务没有解决呢。然后在都堂与欧阳修争论。

    郑朗先说唐朝,唐朝重武轻文,由是一度疆域蔓延到高丽半岛大部分地区,东北最北的所在乃是鬼夷堪察加半岛部族,曾派使者随唐高宗去泰山封禅,表示臣服,当然这个真不能当真,北到小海以北贝加尔湖,西到河中大部,波斯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