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七百六十章 凝望(第1/5页)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郑朗说过人的成长环境对心路产生的影响,赵祯不会多问了,一声叹息,不是怪欧阳修,而是宋朝整个官场的制度,然而有什么好办法代替呢

    问:“郑卿,那何人代替欧阳修”

    “有人,臣安排时就想好了,为何让何郯去,有的人不会因为宦海而沉浮的。”

    “妙也。”赵祯喜道。

    何郯威名虽不及欧阳修,同样也是一个成名的老臣,至少对地方上的各个主户比田瑜等官员要更有震慑力。

    郑朗又说道:“陛下,且不能小视司马光与王安石。”

    “朕一直想重用,不过为了避讳”

    “臣明白。”郑朗坦然地说出,举贤不避亲仇,非是丑事,况且二人确实颇有作为。实际郑朗还有一个用意,十几年的官场走下来,司马光与王安石有各自不同的成长道路,思想也渐渐出现严重分岐,这让郑朗隐隐有些担忧。

    现在将他们再度笼在一起,一是办正事,二是就要面对这些豪门大户,让他们通过实践,自己从边上调节,进一步的融合,再加上一个苏东坡,三人以后不出现重大的矛盾,宋朝最大的危机就会化解一半。

    四年时间,足以让自己实行这一目标。

    这个不能说出口的,俺用的就是人才,与其他无关。

    郑朗又道:“陛下,臣还想说一件事,大批官员从两广抽回,他们多立下功劳,治河又需要,抽回来亦无不可。不过产生了许多空缺,两广仍需要良吏。”

    “朕让余靖去广南东路。”

    “可,他就是韶州人氏,本乡本土,况且广南东路如今发展很快,余靖去倒也是一个很好的任命。不过广南西路臣倒想推荐一人。”

    “谁”

    “张田。”

    “他啊,”赵祯迟疑地道。包拯的那个门生,为此吵了很久。

    “此人刚直不阿,非是唐介所说的那样,并且爱民勤政,不过中书皆不乐用此人,去广南西路主持事务,倒是一个最佳人选。”

    对此人包拯一直很欣赏,经常在妻子面前夸赞,于是包拯死后,包夫人让其写墓志。

    两广非是原先的两广,一时半会,人们思想观念还不能扭转,去广南西路,朝堂不会产生多少争执,赵祯额首。

    又问:“你那个试验如何了”

    “陛下,臣是听闻陛下食丹药,心中隐隐有些担心,那个试验就是做给陛下看的,不会耽搁太长时间,在试验结果未出来之前,请陛下不能再食用丹药。”

    “为什么”

    “现在臣空说无凭,等试验过后,臣会派人将答案公布于众。”

    赵祯犹豫不决。

    “请相信臣,臣虽在那事上做得很不好,可臣的姓格并没有改变,心更没有改变。至少对陛下,臣仍然忠心耿耿。”

    “朕知道,一直委屈你了。”赵祯拍了拍郑朗的手。

    于是赵祯听从郑朗意见,既然欧阳修生病,那么让何郯代之,司马光、王安石、胡宿、向传式副之。

    这一行还是引人瞩目的,但大家皆忽视了淮河。

    此次治河,乃是举世罕见,不仅是黄河本身,还有其他,例如上游的鼓励植树,甚至将它带到官员的考核政绩当中。一旦官员正式插手,会带来许多弊端。

    不过这些弊端相对于水土的保护来说,又不算什么。

    这个不需要国家拿什么钱帛出来,只是扶持一些政策。花费钱帛的乃是黄河中下游,但不仅是黄河,南方的北方的诸河也要疏理。

    南方不仅有大运河与淮河,甚至还有汴水。

    举世关注新运河与引河入济,却没有关注淮河工程的一项新思路,河湖分治

    淮河治理难度同样很大,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