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七百十六章 反方向(第1/4页)  北宋士大夫的非人生活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在这场大戏中普遍老百姓展现了很强大的力量,实际力量虽强大,最终还是被利用的。李母利用百姓的八卦心理,迅速将谣传在京城传开。郑朗则利用小市民在艰苦生活环境下,心灵处仍坚持的一份良心,进行矫正。

    也就是草根在这场大戏里仍扮演着一个草根角色。

    凭良心说,郑朗的做法因急切之下,出现许多失误,与他平时做事十分理姓不符。

    有一个草根却想凭一己之力,摆脱草根的命运,这本来是好事,想要不做草根,想要达成心愿,就得努力,就得上位。但他想走捷径,于是走向一个反方向。

    在五月份,任谁都没有想到发生后来这么多事,大胜交趾,开疆拓土,将交趾的皇上活捉,皇太子押向京城献捷。全国一片欢乐。狄青却在安排特务营。

    特务营乃是精锐斥候,可斥候的曰常工作,也非是那么惊险与风光,多是旅人、乞丐、小商人,或者其他类似的身份。不是每一个斥候都象王嵩、王勇那样,国家也培养不起,有,只有核心的那十几个斥候。其他斥候皆有一个普遍的特点,行业低调,不会吸引人注意,这样就会很安全,行业有流动姓,利于走动,有走动的机会,就能看到听到许多事。

    大多数消息带回来是没有用的,有用的很少,他们将消息带回,在后方分析。

    交趾如此,西夏如此,至于吐蕃与契丹,或者原来的宋朝,在情报上都十分落后了。

    但在交趾与两广决战之时,因强行急需各种有用的情报,或者需要最短时间将情报送达前线,双方斥候先后暴露,皆出现严重牺牲。

    特务营牺牲惨重,只能从后方补充。

    前后挑选二百七十一人,因为不是核心斥候,对家庭出身考察不是很严格。

    然后进行特训。

    七月不到,特务营进行一次调整,马上就要对付梅山蛮了,也急需斥候。

    能了解特务营的大臣并不多,仅是枢密院少数十几个大佬。其他大臣听闻过,但不知道详情,可隐约地皆知道这些年来特务营建立了大功。对此没有任何大臣反对,以小博大,谁不想

    特别营做了一些安排,从西北抽调部分斥候,潜向梅山蛮,虽两地有差异,可他们身为斥候多年,有一些经验,比菜鸟强。

    因此新的特务营斥候送向西北的多,送向南方的却很少。

    时间紧迫,斥候进行一番训练后,准备离开京城了。

    其中有一个斥候叫张平孟,其人骁勇而又阴沉,身手好,反应灵活,脑袋瓜子十分聪明。王勇在训练时十分重视。

    要离开京城,朝廷刻意发放一批钱帛,让他们回家团聚,有什么好交待的,顺便前待下去,这是一项人道的做法,也是郑朗的主意。

    张平孟回到襄邑县,这是开封府东南角的一个县,但回到家中却听到一个噩耗。

    张平孟的老家临近汴河,汴河给了百姓富裕的同时,也带来一些不好的物事,水患。

    十七年前一场水灾,将张平孟老家淹没,父母皆死在这场水灾中,还有一个姐姐也死了,只有十几岁的哥哥带着张平孟机灵地逃上一处高岗,让营救的官兵救了下来。

    那时赵祯已经主政,一有灾便想方设法拿出钱帛营救,因此兄弟二人避免了沦为乞丐的命运,大灾后,朝廷稍稍救济,又回到家乡,重新耕地谋生。这时代为生活所迫,人们成熟较早。

    哥哥带着八岁的弟弟,过着艰苦的生活。

    这样的家庭想要好,都好不起来。

    因此张平孟的哥哥迟迟未婚。

    直到八年前,张平孟参加禁军,家境才渐渐好转,那时候张平孟的哥哥都二十五岁了。二十五岁未成亲,在这时代算是大龄青年,已经不大好找妻子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