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零二章 太阳照在甜水河上(第2/3页)  我们的1649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赵家庄的人大半在海边有些营生,得了渔获便顺着甜水河一直去到莒州卖了,换些日常用品。

    庄子周围也有一些薄田,可能是靠着海边近些的缘故,不太产粮,只能种高粱也就靠着甜水河边的一些地方还能肥沃一些,粮食产量不高。但那也是粮食,能活人的。多辛苦些,多开点地,怎么也能产一些。

    所以庄子里连赵家老族长自己都要去地里做活儿,庄子里壮劳力还得要下海,那才是主要收获。

    赵家族长的大儿子在即墨做小吏,二儿子在莒州做小吏,后来乱世闹得慌,老族长便将两个儿子都叫了回来,咱们也不是那做官之人,用不着为一方职守操心,然后就把他们两家都搬到庄子里来住了,毕竟庄子里安全些,能抵挡一阵子。

    庄子的防护措施确实是挺到位的。

    早在几年前,当世道慢慢开始乱了起来时,老族长偷偷命人打制枪头,并果断地命令庄子里的青壮们集中起来打墙垒这是山东地方上常见的一种墙,不是砖墙,也不是石头墙,是一种用木桩夹着土坯的墙,

    墙上一人多宽,可以行人,有利于巡墙护卫。

    这种墙修建起来便宜,维护起便捷,下雨要是把墙土淋松塌了,雨晴后添上土再砸,直到结实了算;要是两边的木桩有根子烂了,那就再换一根。

    一开始,庄子里的青壮们烦不胜烦,直到一波又一波的流民路过时赵家庄子的人才现,这墙垒是一条保命的墙垒。每当流民们成群来了时,他们都关闭了大木头门,几百个男人都马上拿着武器上了墙垒开始护卫。

    一般的流民看了后,就离开了。攻打这个庄子的成本太高了,毕竟还有大户人家没赵家庄这样的防备。

    赵家庄青壮的武器就是插了枪头的长枪,都是用铁钉子钉死了,磨一磨后在阳光下也是闪闪亮。

    当周边的大户越来越少后,一直龟缩在庄子里的赵家庄人知道可能要轮到自己了。他们不是没有做过准备,可是他们能向谁求救

    莒州县城里大明的官员被大顺军派出的官员杀了,后来大顺军派出的官员又被愤怒的百姓杀了直到大清派来的官员来了,总共三百人的兵马,能保住莒州城就不错了再说,赵家老族长也坚决不会向那些鞑子们求救,他们竟然要人剃留辫

    原本还有义军在的,可是他们只是在征粮时出现,平常看不到的好在周围有一些破落的农户也加入了赵家庄。

    不怕他们是奸细,赵家庄的人只选过去认得的这些人比赵家庄子的人更恨那些流民,是他们毁了自己的家。

    这一天,又一大帮流民出现了,他们人数比过去多了很多。还可以看见他们后面跟着二十几个骑着骡子,赶着驴的大汉,那驴子背上装着大大小小的包袱。他们个个都有铁器,不似流民们的木棍了。

    流民们什么话也没说,当时直接开始冲击大门了,庄子里的男人们拿着枪,用力从大门栅栏内的缝隙中向外猛扎。

    在咒声中,在惨叫声中,外面死的人越来越多,尸体都要把门口堵住了。

    有流民从尸体上爬着想上墙一直在垒墙上面男人们便用枪往下扎,流民们的武器明显不是对手,他们大多是木棍。

    打到下午时,双方都打不动了。他们一个在下面,一个在上面互相瞪着血红的眼睛,连骂人的话都说不出来了

    这时赵家老族长登上了墙垒,大义凛然地喊道:“尔等再打下去,也休得想我等开门,大家只能以死相拼不过看尔等不是本地人,行到此处,想必腹中饥饿,我等仁义,可以让尔等饱食再战说罢几个村中健妇也登上了墙垒,她们向着远远的地方抛着馍,那馍好像还是热气腾腾的。

    围着大门周边的人流一下子乱了,流民们哭喊着争抢。

    赵家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