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851【国际友人】(第1/2页)  民国之文豪崛起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为了拿到南京大屠杀的第手资料,周赫煊先是联系《读者摘》和《同学》杂志。因为在后世的历史资料里面,这两份刊物,是最先报道南京大屠杀的美国媒体。

    然而,周赫煊感到很失望,因为两家媒体能提供的资料非常少。他们只有少量屠杀照片,剩下的全是字描述,而且描述极为片面零碎——让人震撼的四部大屠杀纪录片暂时还没寄回美国。

    其实这很好理解,因为日寇在进行大屠杀的同时,对西方人非常忌惮,并禁止白人在南京城内随意走动。因此,现在欧美各国虽然有大屠杀报道,但都是以个人视角来讲述,对屠杀的规模还没有概念。

    现在欧美各国已确认南京有屠杀平民现象,并推测无辜受难者大概上万人。也有说几千的,还有说几万的,反正众说纷纭。没人敢推测受害者数目已经超过5万,更别提30万,因为那已经超乎了正常人的想象。

    在《读者摘》的指点下,周赫煊开始联络各地教会,因为关于大屠杀的信息,媒体也是从教会那里弄来的。

    连续走访了好几个州的教会,周赫煊得到大量手资料,主要以信件的字描述为主,照片加起来不超过百张。而且,这些照片都是偷拍的,基本属于街头屠杀照,没有那种几千几万的大规模屠杀照片。

    不论如何,这些都是未来的审判证据。

    周赫煊不但拿到资料复件,还在每份复件上边,请求当地教会以及目击者的亲朋好友签名,让这些复件更具可信度和法律效力。

    走访了好几个州以后,周赫煊感觉速度太慢。于是他拍电报给驻美大使馆,让各州的国领事馆帮忙,从而搜集到全美40多个州的教会信息,陆陆续续已经寄往华盛顿的大使馆。

    周赫煊这次要拜访的传教士,是对亲兄弟,分别叫亨利·普利兹和法兰克·普利兹。

    之所以要找这兄弟俩,也是教会指点的——他们要在纽约成立援华组织,即“美国不参与日本侵略委员会”。为了让这个组织更具影响力,他们还说服了美国前国务卿史汀生,担任委员会的名誉主席,因此这个组织又被称为“史汀生援华委员会”。

    “史汀生援华委员会”是国全面抗战前期,美国本土最大的援华组织。他们通过不懈的宣传和努力,召集了数十万人不断向美国政府、美国商人写抗议信。其规模最大的次,同时有10万2千名清教徒,要求美国政府对日禁运,并把美国的抵制日货运动推向巅峰。

    面对整个美国教会力量的施压,连罗斯福和大财团都扛不住,再加上国际形势的转变,罗斯福终于选择废除美日贸易协定。

    此时此刻,“史汀生援华委员会”还没正式建立,但前国务卿史汀生已经答应做名誉主席,连委员会的总部办公地点都选好了。

    说起史汀生,就不得不提“史汀生主义”,即“不承认主义”。

    史汀生在当国务卿的时候,是极度推崇美国孤立外交的。对于日本发动九事变,史汀生既不承认日本侵华的合法性,又不采取任何措施予以制止,反而与日本达成秘密谅解。在此后十年间,史汀生的不承认主义,都被当做美国外交的基本立场。

    现在史汀生下台了,介白身,只担任罗斯福的特别顾问。他又开始鼓吹对华援助,并极力劝说罗斯福参战,结果还没等美日战争爆发,这家伙就已经做了美国战争部长。

    典型的屁股决定脑袋,大兄弟玩得很溜。

    “周,我们又见面了!”史汀生张开双臂,跟周赫煊来了个热情拥抱。

    周赫煊笑道:“你好,史汀生先生,感谢你为国抗战而奔走。”

    没错,周赫煊和史汀生认识。两人第次见面,是在福特剧院观看梅兰芳演出,当时还聊了阵周赫煊的《大国崛起》(相关情节在314章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