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67章 正平城破(第1/2页)  大唐朝请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免费小说阅读[ts]更新快☆
    古代曾经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人也是没有姓和氏的,只有名字,然后称呼的时候为了不被误解就加上他所在的地区。有点像现在的车牌号。
    就像鲁班,是鲁国的班,不是老鲁家的班。
    后来为了彰显尊贵,王候将相这些上层人就开始讲究姓氏了,以此来溯源或者寻根,但也只是写在族谱上,并不通用。
    姓氏的来历也大都是起始于居住分封之地,并以此来确定尊卑。比如秦始皇是赢姓赵氏,表示他的先祖是赢姓,是居住在赵国的贵族。
    秦汉以后渐渐姓氏合一,姓氏成了血缘关系的延续,中国人的名字形式才从此确立下来。
    姓是起源,起于母系氏族社会,氏是分支,是父系社会的产物,表示姓的分支和尊卑,这也就是我们后来理解的姓。
    在西汉以前的习惯是女人称姓,男子称氏。称姓源于母系氏族,主要是防止同姓通婚。那个时候就已经知道近亲不能结婚了。
    比如孟子,姓姬,孟氏(封在孟国),名轲,他就叫孟轲,秦始皇是赢姓,赵氏(封在赵国),名政,所以他应该叫赵政,而不是赢政。
    普通老百姓是在西汉末期到东汉才开始有姓的,以前都是只有名字。姓氏是贵族的专利。
    河中这地方西边靠着黄河天险,北东南三面被大山包裹,又有盐池,也难怪会成为文明始祖之地。
    张军一身紫色圆领常服,腰间金钩上挂着横刀,骑在马上。
    耳朵里听着牙将在一边介绍山关水势,脑袋里乱七八糟的浮现着各种关于这里的信息,顺着官道一路往西南而行。
    做为一个现代人,所谓始祖之地并不会引起他任何的景仰之意,不过还是有些感慨,斗转星移,昔日人杰已化为黄土,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辗碎一切。
    王又如何?寇又如何?竹书上都不过只言片语。
    “郎君,李相与王郡王,孙惠二将军已经到了。”渡河以后重新归队的武怀表凑过来低声禀报:“渡口无虞,李部残军已着整编就绪。”
    “通报作甚?请过来便是,何时某也有这般牌场了么?”
    “郎君,此际是军中。”
    平时可以平易近人,但是在军中征战之时,这个上下尊卑就必须要时时强调,以利于军令的发布执行。
    张军点了点头表示明白,叫武怀表去请了四个人到近前来说话。
    孙福达和惠静寿是交令,大风团和霹雳营全须全尾没有任何损失的带回来了,当面交接给张军,完成任务。
    李纳和王武俊同样是交令,不过却又带了些感激,白得了一场大功劳嘛,同时也是表示自己以后就是凤翔军的人了。
    以后二人再不是什么外相郡王,而是凤翔大唐皇家陆军的一员列将。这一仗到是把两个人打明白了。实在是太过颠覆。
    张军也没说什么,大家都是聪明人,一切尽在不言中。
    前面的哨探游骑不断的把李抱真与马燧各部的情况报告过来,让张军了解整个河中局势。
    听到李抱真没按自己的命令固守绛州,而是一路西去和马燧汇合去了正平的时候,张军其实一点也不意外,也没生什么气。
    正好没有什么好的借口,这李抱真就自己送过来了把柄。多好的人哪。
    至于答应李抱真的杨秫之事肯定还是要办的,这其实也是对马燧的一种威压。
    张军不耽心任何反弹,在这个武力高于一切的年代,并不流行藏锋守拙那一套,必要的威摄和武力展示是非常必要的手段之一。
    那些所谓的笑里藏刀表里不一都是后来文人上台以后才开始的,他们也只会干那些苟且之事。
    “郎君,昭义与河东诸部一路行止尚算规范,并无明显祸民之举,延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