么漠北的蒙古人与两辽之地的山民,都不种田?” “他们,不会种?”赵权有些不太确定地回答道。 “不!”侍其轴冷冷地回答道:“种田,会让他们失去战斗力。而且,种田多辛苦啊,哪有出去抢劫来得爽快!” 赵权愕然,不过转过头一想,好像是这个道理。中国数千年的历史,就是中原的农耕民族对抗草原牧族与东北渔猎民族的战争史,这些人除了养些牛马,根本不会也不愿意种田。一旦碰上灾害性气,只能逼着他们到中原劫掠。 而抢劫,是会上瘾的。 李治接着道:“当年的渤海国,倒是盛产水稻,所产的‘卢城之稻’是贡品,不过现在已经见不到了。” “对于渤海国,还有大氏,你了解有多少?”侍其轴对着赵权问道。 赵权面现赧然之色,这些东西,他还真的了解不多。 李治道:“大氏先祖大祚荣,为靺鞨后人,自武周时立国,因大祚荣之父曾受唐之‘渤海郡王’封号,因此称为渤海国。此国一直尊唐为宗主,推崇汉化,实行汉制,曾辖有五京、十五府、六十二州,一时强盛无两,被称为‘海东盛国’。 唐亡之后,辽东大乱,渤海国失去了唐朝的支持,被辽太祖阿保机一攻而灭。前后历时两百二十年。大祚荣之父,原名乞乞仲象,‘大’氏为其自创姓氏。渤海国灭后,王族后人四处流离,据有一支在高丽。另有一支便是此处之主,大乌泰。” 赵权恍然而悟,至此才大致搞明白了大乌泰以及渤海国的来历,看来这个大乌泰先祖也算是一方霸主,只是传到现在已近没落。不过看着似乎比高句丽的王族好些,起码还守着一个南京府的地盘。 “大乌泰将军那边,怎么?”侍其轴又问道。 赵权有些苦恼地回答:“他给我一个月的时间,先四处认真看看,再作决定。” “也好……”侍其轴沉吟片刻,突然问道:“你觉得,南京府现在最大的隐患是什么?” “南京府这边问题不少,人少地贫,此次南征又损失了不少人马,然后还得安置此次高丽的移民,马上就要过冬了……不过,要目前最大的隐患,当属斡赤斤!” 侍其轴面现嘉许之色。 “此次只不干已经身死,虽然我们暂时封住了消息,但撒吉思回到开元府之后,再过一阵子还找不到只不干的话,斡赤斤自然会猜到事情前因。他首先当然会去找忽察麻烦,但也不排除会把怒火直接发泄到南京府这。我估计……算下来,可能最迟明年开春后,将得与开元府一战。” “你觉得有南京府能几分把握,能挡住开元府的进攻?”侍其轴点零头,又问道。 赵权心里苦笑,老侍这明显是带着考究的味道,虽然心里有些的不爽,但他还是提起精神来,认真回答: “斡赤斤要是集结所有的蒙古牧民成军,二十万之数应该还是有的。不过对付南京府,他不会耗这么大气力去组织这样的大军。东辽军已经基本废了,辽阳军肯定会置身事外,因此我估算开元府在半年之内,最多应该有四五万的兵力。 南京府上下,如今七拼八凑,加上六百的高丽兵,兵力最多不过四五千之数,十倍差距,可以,正面对敌,毫无胜算。” 赵权停下,看着侍其轴默不吭声模样,只好继续道: “抛开南京府的储粮问题,即使有四五万军队来攻,我想凭着这座山城,守上一年是没有什么问题的。当然,光守击退不了斡赤斤,我会再炼几支精兵,总数不过千,一旦南京府受攻,便派出这些军队主动出击。” “主动出击?”侍其轴闻言,眼睛一亮。 “是的。”赵权扯过李治的那张地图,道:“你们看,开元府统辖的区域,包括斡赤斤的领地在内,十倍于南京府,如果我们能够出击的话,这些便全是漏洞。蒙古人不善筑城,也不喜居于城内,只要找到他们聚居之地,寻求一击而退之机,当有胜算。” “嗯,也算是围魏求赵之策。”李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