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老周家有记录的习惯,但一般也只记看着最好的一块地和最差的一块地。</p>
他们家之所以会记这个,还是因为钱氏。</p>
据周大郎悄悄和他们说,他小的时候,每年春种和秋收时爹娘都会吵架。</p>
春种时吵,是因为钱氏嫌弃老周头懒,让他把地里的大泥块敲碎了弄精细些他总不听;</p>
而秋收时吵是因为家里人多地少,收获的粮食钱氏怎么算都不够家里吃一年的,于是又翻出春种的账来。</p>
当时周大郎他们年纪小,可没分田地,但半大小子吃穷老子,尤其是十一二岁正长身体的时候,一个儿子吃的比老周头还要多,何况他还有那么多儿子。</p>
钱氏都快要愁死了。</p>
所以钱氏就无师自通的学会了记账对比,用她和老周头都能看得懂的符号记下春种时哪块地撒了多少种子,用去了多少肥,水浇到什么位置,秋收时的收成各是多少斤。</p>
纸是扫坟常用的黄纸,笔是用灶下的黑炭记的,上面全是各种奇形怪状的符号,一个圆圈,一条波浪线,反正满宝看它如同看天书一样。</p>
但老周头和钱氏却能知道上面记着什么。</p>
在年前,满宝为了换麦种各种折腾时便把东西给翻出来了,然后钱氏就翻着那些黄纸口述,满宝便将那些数据重新记了下来。</p>
到现在,老周家也留着每次收获都要称出最好和最差的一块地的产量,只是现在记述的是满宝,用的是大家都认识的文字。</p>
满宝不仅记了自家的东西,他们自己农庄里的数字也记下来了,而且是全记。</p>
分块记录,然后算总数,还要算出平均亩产。</p>
当然,这个平均亩产依然是庄先生友情为他们计算,没办法,虽然满宝和白善宝都自认聪明,但二十来亩的亩产,他们俩算下来的数据不一样。</p>
已经自诩学会算平均亩产的俩人谁也说服不了谁,所以官司就打到了庄先生面前。</p>
庄先生就给他们算了一遍,嗯,很巧的是,两个孩子都没算对,这下半斤八两,没打起来。</p>
但是,庄先生惊呆了呀。</p>
虽然他对农事不太熟,但也知道这个产量是很高的。</p>
庄先生看了一下纸上的算术,再看一眼还在低头研究自己错在哪儿的两个孩子,问道:“你们的麦子呢?卖了?”</p>
“还没有,”白善宝总算是找到了自己的错处,一边心算,一边漫不经心的道:“我让白庄头去问过粮铺了,他们的确是奸商,明明粮铺里卖得很贵,给我们的价钱却很低,所以我决定等白二的那个吴叔叔来了再说。”</p>
满宝深以为然的点头,“如果那个吴叔叔给的价钱也低,还不如把粮食给我二哥,让他拉到集市上卖呢。”</p>
白善宝咦了一声,问道:“我们能在大街上卖粮食?”</p>
“也没说不给卖吧”</p>
庄先生轻咳了一声道:“少一些没什么,几袋粮食县衙不会查的,但你们这二十来亩的麦子都要卖出去,那就必须得拿到衙门的文书才行。”</p>
满宝就转了转眼珠子道:“那就一天卖几袋呢?”</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