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七十一章 做什么都当玩似的(第2/3页)  重生之1987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是知名公司去的人。

    再者此时对广告人的认知偏差,都认为搞广告的只要会画几笔就能干这一行。诸不知真正的广告人不仅要有专业知识,还要有别跨专业知识,如心理学、市场学、工业设计......

    考察董敏招徕的广告设计人员,也只懂得平面设计的内容,问及别的方面,要么啃哧啃哧答不上来,要么就信天开河乱说一通。

    “你呀你,我看你做什么都当玩似的。”李显政想了想指着秦凡笑道。

    自从“730”过后,李显政愈发的对秦凡起了好奇心,从两人的认识到最近合伙炒股,桩桩事情在头脑中过一遍后,心里只剩下诧异和迷惑。

    秦凡笑了笑没搭他的茬,也算默认了他的说法,现在国内广告行业也和其他行业一样,基础差底子薄高素质的人才更少,光靠个人就是累死也是走不远的,任何成功的企业都有一群忠诚一条心的团队,没有这样的团队就想成功就想赶超国外成熟的市场营销,那都是扯蛋的事!

    自己虽然有着比现在人多得多的优势,但在现在国人的思想和行为还停留在僵化和刻板的思维方式,在国外广告涌入带来的压力和冲击时......

    面对国外多元化的广告宣传和营销创意,再看看风靡一时国内的广告和营销创意:

    奖牌法:几乎所有的产品都披上了“省优、部优、国优”的光环,后来最时髦的是“国际金奖”或“最畅销产品”。案例:1993年底,浙江省啤酒业有8家企业宣称自己获得了各种国际性博览会的金奖。一开始,媒体热情报道,视之为无上的荣光,后来竟荣誉泛滥,变成了一则笑谈。

    明星法:花几万或几十万元请歌星、影星、体育明星操一口带港味的国语信誓旦旦地说:“我只用.....”“我只喝......”“我只穿......”如果出不起那一笔明星出场费,也有想出更绝妙的办法的。

    非广告法:在这时的广告界有一个秘诀,“把广告拍得越不像广告,效果越是好”。让普通的消费者来“教育”消费者,成了一种非常流行而有效的“实证广告”。

    比如在北京找一个“王大力”,在上海找一个“张美丽”,在广州找一个“马小小”,然后用不同的方言,一起替你的产品叫好。

    案例:某家奶粉企业曾播出这样一则广告:一位大牌主持人坐在演播台前,一本正经地宣读,“据新华社、《人民日报》报道,某某婴儿奶粉时下正成为风靡全国的新生代产品......”

    -10亿人中有8亿把这则广告当成了新闻联播。

    借牌扬名法:马俊仁的“马家军”很火爆的时候,杭州一家保健品公司当即将“马家军”商标给注册了,然后大打其广告。后来,马俊仁向法院起诉,企业总经理的理由是:我们公司的几位领导不是姓马就是属马,要么长得像匹马,为什么不能叫“马家军”?

    假洋鬼子法:1994年,北京一家调查公司发现,给产品起一个洋品名,将使广告有效率提高4倍。因此它提议,“如果是乡镇企业,更要把厂名也改成中外合资什么的”。

    这种方法在服装业十分流行,温州、晋江等地的很多企业都把自己的品牌改成拗口的“欧美名字”。

    更有聪明的人,去欧洲找到一些濒临破产的家族小企业,以低廉的价格购买其品牌,然后回国内大力炫耀其“百年传承,正宗血统”。

    天方夜谭法:对产品功能的任意夸大成为所有广告的灵感所在。喝了某种果奶,考试就得100分;送出某种品牌的礼盒,就得到一个大项目;系上某品牌的领带,变了心的女友立马回心转意-反正广告本来就是“说不说由我,信不信由你”。

    快速示范法: 要在30秒的电视时间里打动消费者,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