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983章 南亚的发展(第1/2页)  我在大明造航母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三月十日,大华的高层凑一起,讨论了下印度地区的发展问题。

    争论的核心,就在于是否要把先进技术传到印度。

    “我觉得没必要,目前我们并不太缺粮食,没必要为了一点粮食产量而制造一个巨大的隐患。”

    如今的欧阳世奇,已经成了一部之长,是财政部部长。

    欧阳世奇更为稳重,觉得大华按照当前的步伐徐徐发展即可,没必要那么激进。

    可以等中原地区发展到更高的程度,比如飞机满天飞,汽车遍地跑的时候,再去发展印度。到那个时候,中原和印度的实力又会有维度上的差距,就不需要担心印度地区会出现叛乱。

    “谁说我们不缺粮食,粮食永远都不够。当前制约养殖业发展的根本原因,就是粮食还不够多。像印度那种粮仓,我们不能浪费。

    至于欧阳大人说的隐患,我觉得不用过于担心。毕竟我们只在印度开办民用工厂,控制军工产业即可。”

    相比之下,国土资源部部长李耀却是个激进份子,恨不的把大华的资源都充分的利用起来,加快发展。

    粮食够不够这个问题,得看用什么标准来衡量。

    如果单纯的只是为了吃饱,大华目前的粮食产量已经足够。

    但是,如果想要吃好,想要让大部分的人都经常吃的上肉,那就需要养殖业大力发展了。而这,又需要海量的粮食。

    按照自然界的能量递减定律,人想获得一头一百公斤的食草动物,该食草动物大概就要消耗一千公斤的植物。

    如果人想获得一头一百公斤的食肉动物,那么该食肉动物大概就需要消耗一千公斤的食草动物,一万公斤的植物。

    这也是为什么人类的肉食,大多都来源于食草动物的原因。

    实在是因为,纯肉食动物养不起啊。

    当然,这是按照自然界的算法。

    在养殖业中,把动物圈养起来,不让它们走动,减少运动带来的消耗,这个能量转化的效率要高的多。

    养成一头一百公斤的猪,需要的植物也许五百公斤就足够了。

    但即便如此,吃肉永远都不如直接吃粮食划算。

    如果想要大部分的人都经常吃的上肉,粮食是永远都不嫌多的。

    “当一家工厂可以制造拖拉机的时候,距离能够制造装甲车也就不远了。”

    国家安全部的副部长提醒道。

    在印度制造收割机,拖拉机,并不是说只办一个收割机厂就足够了,相关的配套设备制造工厂,也都不能少。

    而有了那些工厂之后,距离制造坦克装甲车也就不远了。

    如果当地有心叛乱,秘密的贮备点军工技术,然后把拖拉机厂改成坦克厂,也不是什么难事。

    以印度的人口和发展条件,其战争潜力,其实比毛熊还要强大。

    国防部的人可不关心大华的人均肉食能够达到多少,他们只希望多一事不如少一事。最好是保持强干弱枝的策略,禁止非中原地区发展先进科技。

    “以当前的通讯速度,以及我朝完善的监察制度,地方上一旦有异常我们就能够知晓。别说是改装成军工厂,当他们脑海里有这个想法时,朝廷的大军就可以抵达。”

    另一个官员站起来反驳道。

    吴长庆坐在上席,静静的看着下面的争论。

    这些官员中的观点,有些是出自真心,有些却是因为种种原因。

    支持发展印度的官员,说不定是某个有野心的官员的马前卒,想要促成这一政令,方便该野心家成事。

    又或者,有些官员只是不想吴长庆的权力太大,想要地方上能够稍微制约下皇权。

    无论吴长庆的威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