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上一到东郡,便召见了东郡厢军指挥使,自知理亏的厢军指挥使,一见面便递上了军饷的册子,皇上翻看之后,心中骂了祝相又骂了眼前这人,却又不得不将他扶起,还要说着违心之言。因为他是父皇亲封的厢军指挥使,自己现在还有求于他。 东郡厢军指挥使也见好就收,主动提起了应敌之策,仿佛这些地盘不是从他手中丢掉的一般。“皇上,待南郡的队伍一到,我们便同时在这几个地方发起进攻,对方不过草寇,全是仗着心狠手辣,见守军就杀,逃兵不追,才轻易得了这些地盘。只要我们大军一去,自会令他们丢盔弃甲,望风而逃。” 皇上见他竟轻敌至此,有意为难于他,于是说道:“指挥使说得极是,朕初来乍到,便是南郡的兵马来了,也人生地不熟,还需仰仗指挥使带路才好。” “皇上放心,臣定万死不辞。”指挥使表着决心,皇上心里却想,当如你所愿。在皇上眼中,朝廷欠饷是不对,但临阵避战之将,实不堪用。东郡这块地盘,他心仪久矣,虽不如南郡广袤,但这里最为富庶,也无南郡的水患,北郡的风灾雪灾,只需防范虫灾,便可年年丰收。 这里被世家经营数代,商贸十分繁华,如今正值群龙无首,正是他进入的好时机,只要东郡稳了,自己便有了与外祖抗衡的力量。他才会如母后那般天真,尝到了权力滋味的外祖会舍得将这一切送回到他手中,就算他肯,那里依附在他身上,吸血的蚂蟥也不会肯。 唯有尽快积蓄自己的力量,才能在他们未下手时便夺了先机。东郡的郡守暂时动不得,但厢军指挥使却是动得的,到底是让他应对不力认罪伏诛好呢?还是给他留些颜面战死好呢?皇上犹豫着。 尚不自知的厢军指挥使依旧滔滔不绝说着自己的论断,他也有自己的倚仗,那是皇上不知道的倚仗。 大家就这样各怀心思地待了一个下午方才各自散去。 晚间,皇上见了杜郁文,看完他手书的谏言,起身笑道:“不愧是杜首领的儿子,有乃父之风。朕退敌有望矣。” 杜郁文低头回道:“皇上谬赞,父亲的神勇,郁文不敢相提并论,只求不要丢了他的脸面即可。” “朕有重任与你,成事之后,他的位置便是你的。”说完,皇上低声将自己的想法说了出来,见杜郁文一脸惊异,笑道:“朕这些年,旁的没做,书倒是看了不少。所谓触一旁通,你且说说,朕的计策如何?” 杜郁文犹豫了一番,仍旧决定将自己的疑虑说出来,“皇上,临阵换将,为兵家大忌,为何不等退了敌之后,再定他的罪?” “我若真的仍旧用他,才是兵家大忌,且不去论他私心到底为何,光看他这个人,朕就不喜。”皇上解释道。 杜郁文突然明白了,这便是御人之道。一次不忠,百次不用。看来东郡指挥使是范了大忌了。 等了数日,南郡的兵马却迟迟未至,得了军报,才知晓,是必经之路上江水泛滥,桥梁被淹,船只不够,到今日仍有半数的兵马未渡江。 皇上看着窗外鲜艳的桃花,想起如今正值春汛,只要连日大雪,岂不就会如此。 思来想去,与杜郁文一番商议,稍稍改了计划。召来东郡厢军指挥使,直说他已来数日,若仍无动静,怕是会被‘宁王’轻视,要东郡厢军指挥使,先行一战,立立军威。 东郡厢军指挥使倒也没多想,皇上此言也属实情,大军压阵,自然要开战立威,于是挑了他认为最好战的城池,应下了差事。 仗着自己人多,也没掩藏行踪,饮了壮行酒后,就率队大旗鼓地出发了。 忠源得信,却猜不透其中的奥秘,怕底下的人会中计,思索再三,还是决定亲自坐阵。 一路探子报来,只有东郡的人马,皇上的禁军根本没有出城。 南郡的人马被困在路上,忠源是知晓的,但是只派东郡之人,实在令人生疑。便命令所有与东郡相临的城池做好防御,随时准备迎战。 等东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