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六章 分而食之(第1/2页)  重回2005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后面经过角逐,江越留下了其中的三个人。

    不过,这些人到底什么料子,他心里清楚得很,厂里面是不可能养这些草包的。

    只不过现在有了劳动局介入,这三人的处理还得等五一之后。

    五一小长假很快就来了,不过,就算是放假江越也没有空闲的时候。

    因为他需要着手海川零食厂进行改造,自家的这个厂子其实最有特色的就是当年从老食品厂那里买下的干脆面生产线。

    以前的生意倒还可以,只不过,随着宝岛品牌小焕熊的涌入,他们家的干脆面牌子就显得有些不够打了。

    当然,江建国并没有坐以待毙,又在里面加入了抽奖卡,只不过他家的牌子跟宝岛的牌子比起来那可就差太多了。

    而且口味也有些差距,即使加入了抽奖卡,这几年的销量也是一年不如一年。

    后来他又发现这几年海城到处都在建房子,随处可见建筑工地,所以他便察觉到方便面这类食品应该会很有市场。

    然后又是转型成了生产方便面,这下总算把这块的业绩拉了回来,厂里每年的营收大多来自于此。

    不过,要说起国内方便面的发展史,绝对不输于任何一部商业大片。

    上世纪的60年代,龙城第一次做出了所谓的方便面,不过据说这款面饼是用鸭油炸制的,妥妥的黑暗料理。

    到了70年,沪上一个食品厂用高压蒸面加油炸的方法,做出了国内第一款真正意义上的方便面,并且取名为鸡蛋方便面,仅仅头一年就卖出了200万袋。

    不过,当时厂子内部的管理人员大多上了年纪,大多数人都认为方便面是不健康的。

    而且在当时的这个厂里面还有两个家喻户晓的明星产品,一个就是大白兔,一个则是光明牛奶,所以这种方便面并未受到重视,不久就销声匿迹了。

    不过这商机已经被沪上附近的苏杭面粉厂嗅到了,后来他们的方便面在整个苏杭供销社都有供应,到了83年,这一款方便面已经可以年销几十吨。

    又一年之后,厂里架设了由国内自己研制的方便面生产线,每班可以产3万包方便面,即便如此仍是供不应求。

    与此同时,华风在海珠成立,产出了几乎每个90后都吃过的国民级别的方便面——三鲜伊面。

    北方的方便面发展也不差。

    在河豫地区也出品了一款龙城麻辣方便面,至于这个地区产的面为什么要带上龙城二字,其实这也是一种噱头。

    因为当时龙城二字,在国人的心中是无比神圣的存在。

    时间又到了91年,一个姓魏的台商在一列开往北京的火车上泡了一碗从宝岛带来的方便面,瞬间吸引了许多人。

    这件事情给了他灵感,经过研究才知道,原来当时这边产出的方便面就是一包粉包一包菜包,少了关键的酱包。

    随后他便发现了商机,不出五年,他的方便面就卖到了60亿包。

    后来这个品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康师父。

    又过了几年,同样来自宝岛的品牌合一开始入局。

    由于当时的方便面市场已经大多被康师父挤占,所以他便另辟蹊径,从干脆面切入国内市场,此举大获成功。

    后来这款小焕熊方便面也就成为了无数人童年时期无可撼动的牌子。

    就如同前两天江越在附近的一所超市里看到的情况一样,面类食品的货架上,这两个牌子的产品最为显眼。

    当然,经过了几个晚上的研究,江越已经想到了破局的办法。

    今年其实也是十分特殊的一年,来自大洋彼岸的知名牌“K”记被曝出了苏丹红事件,由此引发了全国关于食品安全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