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十四章汝南袁家(第1/2页)  三国之乱世枭雄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然后终于找到了一个有大身份的密探,他所在的家族就是袁绍和袁老二的家族。

    在袁家的密探不是一个两个,有八个密探。

    袁绍身边五个,袁术身边三个,身边有高有低。

    袁绍和袁老二常常把四世三公这个名号挂在嘴边,让所有人都认为他们十分尊贵,那先来看看袁家到底有多牛逼,看看汝南袁家是如何发展起来的。

    袁家的祖先是东汉名臣袁安,从他开始汝南袁家才开始真正的发展起来。

    袁安字邵公。《后汉书》中说他“少传良学。为人严重有威,见敬于州里。”后举孝廉,任阴平长、任城令“所在吏人畏而爱之”。

    明帝永平十三年,楚王刘英密谋逆反,事发自杀后受其牵连的人数以千计。

    汉明帝大怒,责令楚郡火速审理楚王刘英谋反案,结果被诬蔑冤死误判死罪的人越来越多。

    第二年,三府认为袁安有能力处理好这宗谋反案,于是汉明帝任命袁安为楚郡太守,令其负责此案。袁安到任以后,不进府衙,直接就到监狱中去,将那些无明显证据参与谋反的人复核审理,然后逐一上报,并让他们出狱。

    楚郡的府丞掾史们全都来向袁安叩头力争,认为凡附和楚王刘英的都应该与刘英同罪。但是袁安坚持己见,他对众人说道:“如有不合,太守自当坐之,不以相及也。”

    意思是说:“我这么做了,要是有不合乎律例的地方,我负全责,不连累你们。”这就是世家的收买人心。

    后来汉明帝对于袁安的行为有所感悟,于是就同意了袁安的请求,因此而被释放的人多达四百余家。

    后来,朝廷又征召袁安为河南尹。袁安在职十年,政律严明,深得朝廷看重。

    于汉章帝建初八年,迁为太仆。

    元和二年,武威太守孟云向朝廷上书,书云:“北虏既已和亲,而南部复往抄掠,北单于谓汉欺之,谋欲犯边。宜还其生口,以安慰之。”

    意思说的是“北匈奴已经与我们和亲,可是我们汉属地的南匈奴依然时不时的去抢掠他们。北匈奴的单于认为我们大汉朝欺骗他们,所以就计划侵犯我们的边境。我认为应该将我们抓获的俘虏还给他们,以此对北匈奴进行安慰。”

    朝廷下诏对这件事在朝堂上进行商议。大多数公卿都认为“夷狄谲诈,求欲无猒,既得生口,当复妄自夸大,不可开许”。

    意思是说“匈奴人狡诈,而且贪得无厌,如果将俘虏还给他们,一定还会提出更多的要求。我们不应该开这个先例。”

    可是袁安却不这么认为,他说:“北虏遣使奉献和亲,有得边生口者,辄以归汉,此明其畏威,而非先违约也。云以大臣典边,不宜负信于戎狄,还之足示中国优贷,而使边人得安,诚便。”

    大意是说“北匈奴既然已经与我们和亲,又将被他们掳去的人归还了汉朝,正说明他们畏惧我们大汉的威仪,而不是先违背条约。孟云作为守卫边疆的大臣,不应该失信于夷狄,将俘虏还给他们足以显示我中国对他们的优待与宽大,还能够使得边境的百姓得到安宁的生活,这样才是最好的做法。”

    司徒桓虞听了袁安的话,认为很有道理,于是就支持袁安的观点。

    可是太尉郑弘、司空第五伦都对袁安表示不满,郑弘还激动的指着桓虞说:“凡是支持归还俘虏的人,都是对朝廷的不忠。”

    桓虞当场斥责郑弘,第五伦和大鸿胪韦彪也都闹翻了脸。

    司隶校尉将整个朝议的过程向皇帝举奏,袁安等人都把印绶交给皇帝以此请罪。

    可是皇帝不允许,还说了,这次朝议的时间很长,说明各自的意见不同。

    朝廷的事情应该多听从大家的意见,计策也应该由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