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029章 丰厚的利润(第1/2页)  最强黑店系统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我来给你讲讲沈万三的故事。

    沈万三应当是由躬耕起家,再通过经商致富的。

    明中期苏州人黄省曾《吴风录》记:“自沈万三秀好广辟田宅,富累金玉,沿至于今,竟以求富为务。”

    沈万三(富)的父亲从湖州南浔镇迁居到长洲县东蔡村以后,辛勤耕作,充分开发了当地大片抛荒的肥沃田土。

    由于经营得法,占田日广,沈家转为招集佃户、出租田地、雇佣长短工和发放高利贷的大地主。

    到沈万三兄弟主持家业时就已经拥有地跨数县的良田。

    传至沈达卿一辈时,沈家“产益广、赀益饶”,有史籍称其田产多达数千顷。

    明人孔迩还记载沈万三很注重兴修水利,万三有田近湖者,沿湖筑成石岸以障田。

    另外,秀南村的沈氏墓地,建于明洪武二十一年,墓主为沈庄,是沈万三的孙儿,当地百姓都称之为“安山坟。

    其墓志铭中记载,“其先世以躬稼起家,大父富尝身帅其子弟力穑事”,等等。

    这是沈万三最先由“躬耕起家”的一大铁证。

    沈万三积累了一定资财后,从事贸易,才一跃而成为巨富的。

    另一方面,江南经济发达,在宋元之际未受到什么破坏,到元朝后期已为全国之冠。

    苏州和杭嘉湖地区历来是闻名全国的“粮仓”,素有“苏湖熟、天下足”之说。

    沈万三拥有田产数千顷,自然有大量的稻米作为商品出售。而当时的北方,包括元大都在内所需食粮,主要靠南方供给,沈万三一定也是“售粮大户”。

    由此,沈万三积累了大量资本。富起来的沈万三转而“通番”。

    将当地产的纺织品、瓷器等输往亚非各国,而回船进口大量的珍宝、香料和药材,一去一回从中赚取巨额差价。

    凭借这些有利条件,加上外贸能获得丰厚的利润,沈万三迅速致富并不奇怪。

    孔迩在《云焦馆纪谈》中写道,沈万三成为海商,来往于徽州、池州太平府涂常州之间,辗转贸易,获金数百万,所以显富。

    著名历史学家吴晗先生也说:“苏州沈万三之所以发财,是由于作海外贸易。”

    这也可以与《吴江县志》相印证,“沈万三有宅在吴江二十九都周庄,富甲天下,相传由通番而得”。

    明史研究专家南京大学教授潘群认为,沈万三的财富积累在元代便已完成,他的财富起于“农”,而繁于“商”

    噩运降临在沈万三的后裔身上,是在洪武二十六年蓝玉“谋反案”发生以后。

    此前,沈家也曾牵连了一些祸事,洪武十九年沈万三子沈旺的两个儿子沈至、沈庄曾经一度下狱,不久释放。

    大约在同年,沈万三的女婿,任苏州府吴江县粮长的陆仲和却在劫难逃,被扣上“胡党”的罪名满门抄斩。

    从总体来看,“蓝党”案发以前作为江南首富的沈家还没有受到皇权和官府的沉重打击,洪武十五年马皇后去世以前沈家被籍没充军的说法纯属子虚乌有。

    而且直到洪武二十四年沈家的巨富地位仍然保持着。这可以从下列事实证明。

    一是洪武二十一年根据朝廷命令,苏州府荐举人才到京师做官,沈贵的孙子沈玠授户部员外郎,沈富的姻亲莫礼亦任户部员外郎。

    王公达任主事,张瑾、杨德彝任工部员外郎,徐衍任主事,龚达可任兵部员外郎,潘贤任主事,金伯中任礼部员外郎,李鼎任主事。

    这十人同一天辞受俸禄,洪武二十二年二月二十九日华盖殿早朝时,沈玠等奏:“臣等田地家财都是皇上保全的,现在又蒙赐俸,实在难以消受,请求辞去。”

    圣旨道:如果要辞,就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