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15章 弯道超车?(第2/3页)  重工崛起1980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博士学位时,我的导师查尔斯·杜威森先生曾经发表过演讲,专门论述过工业发展的科技树问题。他认为越是基层的科技,越要做的谨慎,如同高楼大厦的地基一样,任何微小的问题都会影响高楼大厦的落成。”</p>

    “精确测量问题,是机械工业中基础中的基础,所以咱们再怎么谨慎都不为过。这个领域的情况大家都知道,国外已经通过应力传感器的方式解决,简单来说是利用应力-应变材料做成测量头,通过电学参数监控其在测量过程中的变化,再通过精准的电子分析,得出测量结果。这种设备国内已经有了。”欧海山道。</p>

    “但数量太少,根本无法满足使用需求!”刘芬明道。</p>

    “不好意思刘教授,请听我把话说完。”</p>

    欧海山接着说:“回到前面我导师的观点中,越是基础领域越要做得谨慎。如今精准测量领域中,国外先进国家已经证明了应力-应变装置是发展方向,咱们却要去搞什么光斑尺……就好像人家已经把路探好了,你却偏要‘别出心裁’,这不是钻死牛角尖吗!”</p>

    起初房间内是安静的,欧海山此番话说完,顿时哗然。</p>

    而一直隐忍的刘芬明教授,拍案而起喝道:“你的意思,咱们只能跟在别人的屁股后面走,邯郸学步?”</p>

    “不不不,我没这个意思,刘教授也别想用民族主义给我扣大帽子。我的意思很简单,别国已经成熟的技术,咱没必要推翻重新搞,搞来搞去搞得四不像!”</p>

    “这叫什么话!越是基础科技,越不能拿来主义,这是我一贯奉行的理念!”刘芬明几乎是怒吼出来的。</p>

    欧海山此前一直面色平静,此刻微微一个冷笑,反问道:“所以,那次您主推的元素测定项目,所秉持的也是这个理念?”</p>

    刘芬明再次狠拍桌子,锐利的目光如同两把刀子,盯着对方。</p>

    元素测定项目,是刘芬明最忌讳的一件事,在场所有人都知道,唯独王朝阳和张苗苗不清楚。</p>

    虽然不清楚,但看得出来,这个项目是刘芬明教授的痛点。</p>

    “刘教授,不是我故意针对您,不可否认的事实是您已经老了,很多思想是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的。基础技术可以搞,但硬着头皮胡搞,那是自不量力!”</p>

    “有机会您可以去世界外面看看,技术已经发展到你无法想象的程度,而且仍然在以极快的速度发展着,瞬息万变啊!”</p>

    “从零做起,不现实!咱们国家要发展,首先要做的是充分学习,在赶上之前不要总妄想弯道超车。”</p>

    欧海山在这群人中,属于晚辈,但这一番话出口时,仅有几分斥责的意思,这不免令众人不舒服。</p>

    “海山啊,你这样一竿子打翻一船人,不合适吧?”有人发出声音。</p>

    “就事论事而已。我真觉得各位老前辈们的思想方式该变一变了,我说的话难听,但都是事实,不相信你们就走出国门去看一看!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