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八十八章做个学霸不容易(第1/2页)  寒门枭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北宋有三次大规模兴学运动,首推是范仲淹主持的庆历兴学。

    庆历四年春,朝廷正式颁布兴学措施,在州县立学,振兴太学,设立四门学科。

    允许八品以下以及庶人子弟入学,并且改革科举方式,先考策论后考诗赋。

    正是这次育人层面的改革,把苏湖名宿胡瑷的教学办法引进太学,核心就是分斋授课。

    经义斋学六经经义,治事斋学治民,讲武,历书算术,学生可以主治一科,也可以兼学其他。

    这在教育史上也是最早的分科教学,开了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先河。

    可惜这次庆历兴学只实施了一年多时间,在多方反对下草草收场,但产生的影响很深远,甚至促成了其后的熙宁兴学。

    神宗皇帝继位后,围绕教育问题,朝廷上下发生了激烈的辩论,乃至斗争。

    到王安石担任宰相后大力推行熙宁兴学,包含在王安石变法中推行天下。

    或许是历史上的巧合,熙宁四年,王安石提出教、养、取、任四个培养人才的建议,并且具体到在太学中施行三舍法。

    通过三舍法使太学逐渐取代科举取士,将此法推广到了地方官办的学府。

    最让人称道的是,在第二年又恢复了武学,律学,甚至还有医学科。

    殊为可惜的是,当神宗皇帝和王安石相继离世后,党争日趋激烈,朝廷的诏令朝令夕改,反复多变。

    熙宁兴学还没来得及普及天下就被迫中止了。

    第三次就是赵佶继位后的崇宁兴学。

    主持这次兴学的是历史上著名的奸相蔡京,头两年因为地位不稳固,蔡京鼓动赵佶打着继承先皇神宗变法的旗号,在京城扩建太学。

    恢复了王安石的三舍法,在太学专门设立上舍,内舍,外舍生。

    外地学子贡士后进入太学学习,都为外舍生,只有考试合格才能补录内舍,而上舍生的名额只有二百人,内舍生六百人,外舍三千人。

    在京城太学初具规模后,蔡京的权势也已经稳固,遂将兴学之法推及全国。

    在各地的学校书院施行三舍法,并加以严格的考试,县学学生可以考入州学,州学学生再考入太学成为贡士,也是很明晰的升级模式。

    因为推动这次兴学的是权臣蔡京,所以在规模和地理分布上,远远超过庆历兴学和熙宁兴学,几乎达到了真正遍及全国的程度。

    陈文昭给李茂的来信,主要说的就是蔡京主持的大宋教育改革举措。

    陈文昭得到的内部消息是朝廷即将罢科举,士子全部由学校考试进入太学。

    每年的太学上舍生参加礼部考试合格,第二年赐予三十五人进士及第。

    陈文昭不是看不出科举改革的好处,这种选拔人才的方式,已经得到范仲淹,王安石的实验。

    但是陈文昭对老师蔡京很没有信心,担心这次兴学依旧虎头蛇尾不了了之。

    毕竟元祐党争才过去没几年,蔡京能一直得势吗?一旦去了相位,后来者还能保留这样的革新?

    所以陈文昭在信中叮嘱李茂刻苦攻读,最好在来年的春闱下场。

    趁废黜科举的诏令还没有颁布,先行取得举人资格。

    那样一来即便废黜科举考试,以李茂举人的身份,前往京城太学读书,起步就是内舍生。

    稍微使使劲就能列入上舍,有很大机会获得进士及第的出身。

    原本还想让李茂打磨几年的陈文昭,眼看着朝廷要废科举,兴学校,也顾不得其他。

    希望自己的学生先占一个好位置,别被反复多次的兴学断送了似锦前程。

    李茂把书信放在桌案上,脑袋有点乱。

    废科举兴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