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145章一城通达四方(第2/4页)  诡三国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此一时彼一时也……』
    『宛城之地方圆不过百里然汇天下财货便是曹军攻围一时之间并无匮乏军民同心便可坚守……』斐潜说道『无他便是因商而益也……曹孟德欲夺宛城也多因此地钱粮财货丰盈而来……』
    庞山民点了点头『在下知矣……』
    斐潜眨了眨眼你知道什么了?
    算了知道便是知道罢。斐潜找庞山民而来还有另外的一个事情。要将宛城的商业推动到一个更高的层面上去而这个事情光裴俊一个人还不成还需要庞山民的协作。
    有时候斐潜看着历史的记载不免都会有些感慨明明已经有了前车之鉴但是后车依旧还是不管不顾的撞上去或许是因为惯性太大了还是什么历史的局限性?
    就像是历史一次次的证明小农经济下的封建王朝的弊端但是也一次次的轮回到崩溃分裂的局面上明明知道自耕农在很多时候都是极其脆弱的稍有不慎便会失去其土地而很多时候依旧是眼睁睁的看着他们再次成为大地主阶级的佃户或是奴隶。
    由于汉初地主阶级的不甚发达在文景时号称『无兼并之害』所以汉初的政治结构很扁平简单高高在上的皇权是其灵魂一切帝国事件均以之为中心官僚系统是上层与下层联结的纽带无数的小自耕农为国家提供的劳役和租税。
    而这样的结构其实是非常脆弱的不管哪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危害到整个体系的稳定。
    首先便是要人口与土地的紧密结合。没有人口与土地的紧密结合国家便没有了衣食之源国家控制社会的能力就会迅速丧失……
    其次又要求官吏必须具备一定的忠诚不能阳奉阴违更不能贪腐堕落否则原本归于国家的赋税便会大量流失……
    最后还必须各地郡县不能有强大的地方力量否则就会像是当下一样皇权根本就等于是零天子刘协的什么诏令还不如斐潜曹操之流放个屁来得更响亮……
    而这三个方面是原本大汉律法无发解决的。
    受限于历史的眼光很多大汉的律法甚至之后的一些封建王朝的律法都让斐潜感觉像是有些手疼锯手脚疼剁脚脑袋疼……
    嗯包扎起来别让其他人看到……
    汉初的经济水准能和发展之后的相提并论么?随着大汉稳定社会秩序恢复生产大幅增加不管是民众还是官吏对于生活品质都有更高的需求适当的根据社会生产力发展而调整变革才是王道。
    经过汉初几十年的休养生息经济恢复人民富足国力强大封建大一统的各种规章制度也逐渐确立在这种情况下汉王朝的理论指导就应该开始从『无为』向『有为』转化但是很遗憾汉景帝虽然在『七国之乱』这件事情上表现出了超高的政治手段但是在治理民生政务上还是略有欠缺。
    重农轻商的理论作为封建大一统王朝之中较为广泛应用的经济思想便是在汉景帝时期逐渐成熟并且带着先天的残疾成长起来。因为这个理论仅限于工商业领域并过分强调商品货币经济在社会中的作用突出流通领域而不重视技术生产虽然可以在打击与封建国家离心离德的富商大贾和地方分裂势力上起到一定的作用也可以暂时性的增加一些中央集权所需要的庞大财政开支所以基本上被后世封建王朝所继承成为华夏历代王朝维持统治的主要经济思想。
    关键是打压了『商』便连带着祸殃池鱼将『工』也一并扫落只剩下『农』一息尚存自然就不是『士』的对手然后『士』就可以想玩什么花样就玩什么花样想摆什么姿势就摆什么姿势了。
    这到底是算是『无心插柳』还是『有意为之』斐潜就不得而知了但是为了避免这种恶劣的情形一再出现宛城就是一个位于山东士族前沿的试点窗口。
    从这一次的荆州之战当中看出不管是荆州的士族集团还是豫州那一边的士族体系对于斐潜的接纳程度都不是非常高这些人更多的还是习惯在原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