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零三章 龙行于野,挟雷裹电,天玄地黄(第1/3页)  乱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一十五名军士在阅兵台前企定,左转,背向阅兵台,下枪,拄枪于地,紧贴右腿外侧,立正,每名军士之间,相隔五米——同他们行进中的距离,一模一样,没有丝毫变化。

    距离近了,腓特烈王储、卡尔亲王看得清楚中国人的步枪,也是有通条的,之所以没有同安装在枪口正下方的刺刀产生冲突,原因也很简单——刺刀的刀格即护手较长,套住枪口的铁环和刀身之间,还有一段距离,这个空间,就让给了通条。

    就是说,刺刀的位置,不但在通条之下,甚至还在枪身之下——当然,紧贴枪身。

    感觉……好违和啊!

    腓特烈王储和卡尔亲王都想不出来中国人为什么要对刺刀进行这样子的“改革”?

    这是一个武器创新、换代异常频繁、甚至可说是“日新月异”的大时代,欧洲诸强,你追我赶,谁也不肯后人,在这上头,尤以法、普两国起劲儿。

    不过,从一开始,欧洲人就是一个重火力的思路,普鲁士尤其如此,于是,对于普鲁士人来说,刺刀就成了武器创新、换代的一个例外——在普鲁士人心目中,刺刀属于“冷兵器”、“附属品”,并不值得如何上心,随大流就好。

    普鲁士的军事训练中,也没有专门的“拼刺刀”一类的科目。

    所以,实在想不明白——刺刀何以转到了枪口正下方?

    至于这一十五位军士是做什么用的,卡尔亲王倒是已经隐隐约约猜到了几分——他发现,每一个军士的脚下,都有一个白粉划就的小圆圈,里面是一个十字交叉。

    这十五位军士,都分毫不差的踩住了这个小圆圈。

    鼓点再起。

    这一次,不会错了——鼓停之后,“分列式”便要正式开始。

    鼓声骤停,紧接着,军乐奏响。

    受阅方队那边儿有了动静,礼兵方队第一个“开动”了。

    很快,阅兵台上的客人们,便隐约觉得,脚底微微颤动。

    其实,五十个方队,依次开出,此时“在路上”的,不过一个礼兵方队和一个步兵方队,礼兵方队一百五十九人,步兵方队三百五十二人,加起来不过五百一十一人,距阅兵台,也还有一段距离,但步子实在太过齐整,五百一十一只军靴齐齐落地,遥遥传导过来,阅兵台上的人,便隐隐有地动之感了!

    外行看热闹,内行听门道,腓特烈王储和卡尔亲王两位,并没有马上如两位公主一般,向左——受阅部队开来的方向转过头去,而是齐齐竖起了耳朵——

    第三个方队也开出来了,那么,“在路上”的,就是八百六十三人了——

    一百五十九人也好,五百一十一人也好,八百六十三人也好,竟都好像一个人一般,每一步,都合着军乐,踏在了点儿上,不差分毫!

    两位将军都不由心跳加快,卡尔亲王更是浑身上下起了一层微栗,心里暗暗叫了一声好!

    终于,表兄弟二人也向东扭过头去。

    受阅方队愈来愈近。

    礼兵方队打头,后面,是一个又一个的步兵方队,连绵不绝,一层尘雾,贴着大校场夯得极结实的黄土地面升了起来,尘雾之上,受阅部队犹如一条气势磅礴的巨龙,在雄壮激昂的军乐声中,翻翻滚滚,呼啸而来。

    唔,“呼啸”二字,似乎用的不对,受阅部队无一人出一语,可是,就是有这种感觉——龙行不语,若闻吟啸!

    最前头的礼兵方队终于逼近了阅兵台。

    除了旗手,方队其余士兵,皆右手持枪托,左手握枪身,斯潘塞连珠枪紧贴胸腹,枪口斜指左上方向,一百五十九名军士,好像一个模子浇出来的一样。

    这时,只听一声高呼“敬礼——”,接着,“哗啦啦”一声大响,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