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章 东军西军(第2/3页)  战国之平手物语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总而言之,织田信长占据京都之后,重拾了他被人遗忘已久的人脉与威望,在短短几天之内,迅速获得了的效忠,并且不断以滚雪球式速度膨胀。

    在军事和政治上的准备都不充足——至少外人看来如此——的情况下,平手汎秀只能集中兵力于和泉,然后利用手中足利义昭这张王牌去争取更多人心。同样有许多出于各自不同的理由聚集在他麾下。

    历史的天平,随着砝码逐渐落下,不断地摇摆。

    好事者开始以应仁之乱时的惯例,将两边分别叫做“西军”与“东军”。

    平手刑部坐镇和泉,拥立将军,方位在西,是为“西军”。

    织田弹正控制京都,掌握朝廷,方位在东,是为“东军”。

    对于某些与双方都源远流长的人来讲,必须选择其中一边站队,无疑是件非常艰难和痛苦的事情。

    比如,身为织田弹正之胞弟,又是平手刑部之妹婿的织田长益。

    他得知了“西军”与“东军”的争端之后,反复向自己的亲哥与大舅子写信,言辞恳切地劝说罢兵和睦,试图调停,但一直没有得到实质性回应。

    最终织田长益不断吟诵着和歌,感慨乱世之中亲属之间刀剑相向的悲剧,进而哀伤过度,情不能自已,痛苦流涕着奔入了摄津的芥山寺,声称要遁入空门,不理俗世。

    他的大部分家臣跑到寺门口去求主君回心转意,少部分人则依照自主意志,各自分别加入了东西两边。

    作为一个学者和茶人,织田长益给人的印象就是浓厚的文艺气息,所以做出这种“敏感”和“脆弱”的举止,虽然不合情理,倒也在大家意料之中。

    不管怎么说,近畿周边的小势力大体算是迅速做出反应,有的旁观有的下场。但稍微远一点的大势力们,却显得动作缓慢。

    不知是消息不够灵通,还是利害关系更复杂,难以做出决定呢?

    或许各地情况不同,难以说得清楚。

    德川家康最早打出了支持足利义昭的旗号,不过花了一个多月时间,才终于安排妥当,令其子德川信康,带领三河兵五千人,通过长岛僧人提供的船只到达和泉参阵。

    织田信忠当然要帮他亲爹了,然而内部意见纷乱,粮仓又“突发”火灾,一度进退维谷的窘境。所幸木下秀吉、竹中重治及时到达岐阜城,稳定住了人心,说服家臣们节衣缩食分担了钱粮,凑出一支一万二千人的军队。

    然后这支军队启程通往京都途中,又得到泷川一益、筒井顺庆,以及南近江豪族联盟的呼应,聚集到二万五千有余。

    经过一番不为人知的幕后交易,织田父子汇合之时,已有了超过四万兵力。

    甲斐武田、越后上杉也都各自致辞,表达了对近畿局势的密切关注。双方很有默契地暂停了信浓、西上野的争斗。

    更远的北条、芦名、伊达之流,他们肯定也有各自的态度,但他们的态度不值得关注。

    关西这边,反应要稍微慢一点,浅井长政“考虑”了很长时间,才在明智光秀的劝说下,答应支持织田信长的“东军”。

    随即毛利家的吉川元春便打着“上洛保护公方大人”的旗号,领兵万人侵入但马,小早川隆景亦率水军在备前盘旋。

    考虑到潜在的利益与风险取舍,浅井长政命令别所长治在关西留守,本人带着黑田孝高、荒木村重等人,挥师一万五千,自摄津而至山城,驻军在离信长约半日路程远的地点,派了使节致意。

    毛利很坚决地继续跟随足利义昭,于是去年才受到幕府谴责的大友宗麟,就顺势果断地拥戴织田信长,企图摆脱名誉上的不良影响。

    这又导致岛津、龙造寺、秋月等势力派遣使者到岸和田城来致意。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