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十一回 临当欲去时,慷慨泪沾缨(第1/3页)  一人得道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城外好生热闹啊是因何事?”
    城外皇帝率领百官相送何等大的阵势城中百姓虽不许靠近却也是议论纷纷热闹非凡。但百姓多数不曾为学大字都不识几个, 又没有什么消息渠道只能是人云亦云很快就有许多传闻。最后街巷间甚至有人传说是当今圣人找到了佛陀转世要送那位活佛上西天!
    “一派胡言!”
    但这等传闻, 落入街角专门给人代写书信的老儒耳中却让他勃然大怒。
    边上就有人道:“刘夫子你是有学问的, 还曾经和寺中僧人交谈甚欢你来说说到底是怎么一回事?”
    那老儒闻言来了精神摇头晃脑道:“此事老夫虽然没有详细了解但想来该是有人佛法精深得了圣上赏识于是一步登天被圣上送往西天去进修研读以扬佛法!”
    “荒唐!实在是荒唐!”
    老儒话音刚落就听到有人斥责这老儒当即大怒可猛然一看入目的却是一名容貌威严的老者, 留着长须穿着长衫手腕上戴着一串佛珠, 他当即收拢怒意赶紧请教。
    那老者就道:“此番是有小儿投其所好得了圣上的青睐让他得了一个美差能往西方佛土求学还有朝廷派的人护送!这是媚上之举!该受到唾弃!怎么到了你这就变了样子?”
    老儒就道:“原来是洛先生!洛先生你是有名的经文双绝还曾在白马寺进修深谙佛理您说的话肯定对的!我是错的我是错的。”
    那位洛先生深深地看了他一眼意味深长的道:“这佛经的真意是什么自然应该是吾等来解释的。就算是一时有功于长安之人也不该挟功晋身染指自己驾驭不住的东西!”
    “这个陈祎, 到底是何方神圣, 突然之间就为圣人所重?亲自送他出长安?”
    看着消失在远方地平线的车马, 送行的队伍中, 就有官员忍不住低声议论。
    “谁知道呢?咱们还是莫要多问了须知堂上诸公为此事都吵翻了天了!”
    “吵什么?今崇佛礼僧之风甚众民间上香求佛士林谈经论道朝中敬佛养望各有所需几乎都成了显学。过去圣人一直不曾表态下面的人都在揣摩上意不知道圣上对佛门的态度到底如何。如今圣人亲自出马为佛门站台还令人西去请真经怎的诸公还为此争吵?”
    “你也说了这西方传来的佛家之说近乎成为显学无论是田间地头、市井街巷还是官府朝堂都影响力不低许多政策施行到了地方靠着佛经之言往往无往不利各方皆开绿灯一时被当做施政秘方。只是过去圣上不表态各家就能各自表述从只言片语中挖掘一二来论证自家之说所谓一句圣言各自表述。现在好了圣上明确表态不好打马虎眼了可不就得明刀明枪的上了?为的就是争夺真正的释经权谁曾想圣人直接找了个无名小卒出来可不是把各方都给急坏了。”
    如这般议论不光在送行队伍中处处都是就连长安城中都免不了处处议论而且各有分说。
    有的说那陈祎少有名声为圣人三次称赞此番令他西行求真经乃是顺理成章之事;
    有的却说陈祎是沾着他外祖的光了又靠着其父陈翰林乃是圣人身边的红人才有了这般际遇;
    却也有说西行乃是苦差西方远在万里之外此行磨难重重乃是有去无回之势又哪里算得好差事?自然是遭贬了是圣人不喜陈家父子。
    随着一些人暗中掌控与陈家相关的消息渐渐走了调、变了模样虽不见直接的指责但却逐渐偏向负面。
    各方各有议论有好有坏但在陈祎之母殷温娇来看山高路远、万里之遥实在是要了她的命因此再次见得自家儿子时还是不免暗暗抹泪——
    李世民领着群臣出城相送乃是一种政治表态同时也是为了给陈祎壮声威但都是在官面上做文章。考虑到陈祎的年龄和此去遥远这位大唐皇帝还有另外的——在陈祎一行人前行十里后又在城外十里亭处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