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国打从吞了赵国的领土后, 就一直缺人手。
虽然也有有培养小吏的“学校”,但培养出的人才只能负责基层和细节方面的管理工作,大方向上还需要更多时间的历练。
只是和平时期不显, 国内人才也勉强可以支应。
所以这批人才入秦,大家都高兴。
既然这些人才是为了战争培养, 范睢便直接将人安排去了基层。
并不需要额外安排官职, 直接在原本的职位上多加一个副职, 然后直接将人空降过去大。
他们的顶头上司也都提早得到了消息,知道这群人才培养出来后的真正作用,在没有利益冲突的情况下,他们还是非常乐意带着这些空有学问而钨实操经验的学子们,熟悉一下各个官职的职务范围的。
这群人也不傻,时间一长自然敏锐地察觉到了关键。
在一番纠结之后, 大部分人选择了沉默,同时请人将自己的亲朋好友全都带来了秦国安置。
也有一些对自己国家留有善意之人, 在不惊动秦人的情况下,悄悄给自己熟人递了消息, 希望他们能将自己的推测告诉国内的掌权人, 让他们做好战争的准备。
但……
大部分人根本没办法见到权贵——
会到秦国任职的稷下学宫学子,其本身的家庭条件肯定不会特别好,至少够不上权贵阶层。
否则,他们就直接在自己国家效力了。
家世不好,也很难结交到贵族人脉,想要与国家权贵阶层搭上话几乎是不可能的一件事。
剩下少数人见到了权贵,他们的话却根本没有引起国内重视。
毕竟,秦国安静太久了。
唯有一人,见到了权贵, 也引起了权贵的重视。
可惜,没用。
也是巧了,这人是韩国人。
他会见到权贵,是因为他这消息是从韩非那儿得到的,且手中拿到了韩非的信物。
有韩非这块金字招牌,他很容易就见到了韩王。
韩王没有多言,直接进入了全国备战。
可有句话叫做,一力降十会。
在绝对强大的武力威慑下,再多的准备与小心思,也不过是徒劳无功而已,对战局根本起不到太大作用。
-
韩国相信秦国要起兵并不奇怪,因为与秦国比邻而居,随时都有被其攻打的危险,韩国上下对秦国的风吹草动向来警觉。
虽然警觉之后,要嘛就是一些送人送地的骚操作,要嘛就是发现没有危险后更加放纵地享受,但他们对秦国各种动静的第一态度向来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其他国家不信秦国要起兵,同样不奇怪。
一来秦国确实闷头发展了好多年,并无出兵想法,反倒其他国家互相之间打得脑花四溅;二来他们不比韩国弱,面对秦国尚有反击之力,所以不至于草木皆兵。
当然最关键的是,秦国的第一个出兵对象向来是赵国。
赵国没了之后,则变成了韩国。
魏国排第二。
在韩国没事的情况下,其他国家的人实在急不起来。
毕竟都不是居安思危的人,不然也不可能坐视秦国闷头发展这么多年,而没有一点儿其他动作。
而事实也正如此,秦国想要打仗,第一个肯定是冲着韩国去。
也是巧了,秦国举全国之力修建郑国渠,比原定修好的时间早了好几年,愣是在公元前240年的时候,就修好了。
本来按照常理,百姓辛辛苦苦好几年,怎么也要休息一两年才能出兵才是。
——哀兵必败的道理,嬴政又不是不懂。
谁想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