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11百章 第两百一十一章(第1/5页)  这位女文豪,还钱!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秦承嗣可不是秦承章, 至少,他是相当舍得从身侧的护卫中抽人的,“既然如此,那便从护卫京畿重地的禁卫军中抽调五万人出来”。

    “此外, 那户部便出一半饷银, 征召五万人马, 填入禁卫军中, 以补空缺”。

    他顿了顿,看向兵部尚书,“项爱卿, 你速速与户部督办此事。禁卫军的五万兵马先行上路, 然后再行征兵一事”。

    还没等项明应承, 秦承嗣冷声道,“着并州统领尚宏志率兵三万, 前去援助关中,青州、兖州统领邵飞白率兵三万南下援助黄淮一带”。

    “陛下三思啊”,首辅叶玉泉刚才装傻充愣, 如今反倒急急道, “陛下, 此三州之地,屯兵约二十万, 尚、邵二位将军一旦被抽调走,三地骤然少了三分之一的兵马,一旦有人奇袭,只怕是……”

    秦承嗣实在是太了解这位老而弥坚的叶阁老了。

    明面上是屹立多年而不倒的三朝元老,实际上干了三朝都只有一个大学士的虚名。

    有小心思,有些迂腐, 政事无能,奈何冶《春秋》极好,又当了两任皇帝的经筵讲师,还四处讲经,说不上蜚声朝野,但也算小有清名。

    当年秦承章南逃,泰半官员被带走,京都官员十去九空,结果叶玉泉正好在关中讲学,竟然还活了下来。

    没办法,秦承嗣得位不正,为了安定朝野内外人心,他只好矮个子里拔高个,提拔这种人当了首辅。

    所以秦承嗣素日里虽然给了这位首辅面子,但基本属于面上虚心接受,心里坚持自我。

    “叶阁老说的倒也有道理,但尚、邵二位将军追随朕多年,朕自然相信两位将军的能力,势必会做好准备”。

    “陛下”,叶玉泉拉长了语调,摸了摸胡须,以一种语重心长的姿态教育道,“臣心知两位将军忠肝义胆,但说到底,他们手中拥兵数万,还都是在京畿周围……”

    话里话外,是要秦承嗣防备这些拥兵的将领,以防他们倒戈相向。

    这话倒是题中应有之义,叶玉泉用良心发誓,他说这话是没有私心的。

    “陛下,非是臣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而是祖宗家法在前。不如以文臣为帅,以节制兵权”,他厌恶的看了眼躬身站在秦承嗣身侧的司礼监掌印太监王忠义。

    直看得王忠义心中极为不悦,掌印太监好歹有内相之名,如今被人羞辱至此。

    按照大齐传统,文臣做主帅,武将做先锋,太监做督军。

    但叶玉泉话里话外都是要防备武将,重用文臣,提都没提太监。

    秦承嗣心里冷笑。

    可算是来戏肉了!

    秦承嗣倒不是想替太监撑腰,事实上,他也觉得这帮阉人肢体残缺、不堪大用。

    但今日这场朝会,聚焦点根本不在太监身上,而是朝堂势力之争。

    秦承嗣出身宗室,素来有纨绔子弟之称。就算这个名头只是为了夺位而做出来的掩盖,他本人所接受的儒家教育也不够多,不够正统。尤其是他以兵马夺天下,自然更为倚重自己的心腹。

    于是整个朝堂有了一个新的团体——新贵。

    偏偏秦承嗣又不是纯粹的改朝换代,否则新兴的政治势力应该彻底压倒前朝遗臣们才对。

    可秦承嗣为了正名,又要遵循祖宗家法,又要接受先帝的政治遗产,便只好重用从前的那些先帝臣子们。

    事实上他大可以把这帮遗老遗少们高高的供起来,奈何他的心腹中武将占了大多数,论治国还是要这些文臣来。

    于是秦承嗣重用双方的后果就是——新贵与遗臣们势均力敌、互扯头花。

    叶玉泉就是遗臣们的典型代表。

    但与此同时,朝中派系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