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三百一十五章 从此争分夺秒(第1/2页)  重生光影年代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苏长青的飞机买得迟,型号比阿佳妮的更新,不过外观倒是看不大出来,主要更新了电子和动力系统。    机身上喷涂了黑色英文名称“第四维度”,正好寓意时间,以后做事可以争分夺秒了。    “有些事没必要争分夺秒,比如性与死亡。”    窦惟如是说。    十月的最后一天苏长青和柳雨菲乘“四维号”离开了巴黎,回程十小时,柳雨菲大半时间都在睡觉。    这些天她累坏了,达索位于巴黎郊区的客机总装工厂比较偏僻,每天开车来回就得三小时,内饰监工验收、整机试飞接收、连飞行员上机实际操作她都跟着,确保法方各方面工作最终到位。    飞机这玩意出厂千万不能有问题,掉下来也是争分夺秒,三包都没意义。    获得了国际大奖,主演的电影正在公映,她不在国内享受关注与赞美,却跑来巴黎整天和工程师们打交道,精神世界与众不同。    “我喜欢,我愿意。”    好吧,千金难买你愿意。    周末苏长青硬拉着柳雨菲去了趟波尔多,阿佳妮拍摄写真之余也让她休息两天。    结果她一直在打电话,除了飞机的事,还操心《黑天鹅》在日韩的发行工作,满世界不够她忙的。    “你对卖电影的上心程度,恐怕比拍摄时高了不止十倍。”    “您也注意到了,真难得。”    苏长青看着她侧躺的背影,很佩服她对自己人生道路的坚持。    “只能说每个人生存的乐趣不一样吧,希望她真的享受忙忙碌碌的乐趣。”    回到了北京,苏长青随即投入《钢琴教师》的后期制作。    进北影厂的时候冯导《甲方乙方》刚制作完成不久,两人在楼道里碰上了。    “苏导可真是神勇,这转眼间就又做了一部,兄弟们实在是汗颜。”    “冯导不也忙着呢么,要汗颜咱们一起汗颜。”    苏长青这两年剧本创作过程中有许多心得,尤其是东西方文化的不同,必须弄明白了才能写得好。    比如刚才冯导这句话放在东亚三国,只要调整一下用词,语意是可以通用的。    但一个欧洲人或者米国人,在赞扬完别人后加一句我非常惭愧,恐怕会令听者愕然:“好奇怪的话,这是和我在攀比吗?”    苏长青相信冯导说这话没有攀比的意思,只是通过自我贬低来奉承人,这是东方人的客套方式,    冯导自我定位非常明确,从之后的发展就能看出来,虽然他也是能导能演能编剧的多面手,而且都拿出了成绩不错的作品,但从没有参加过欧洲三大电影节,非常理智。    简单说就是对自身能力的判断很客观,不掺和不擅长的事,能做到的人不多。    其实两人的选择都各有成功之处,两年后冯导成为中谊兄弟公司唯一的签约导演,而后凭一己之力撑起了这家公司的门面,最终成功上市,冯导也变现了几个亿。    只能说每个人都有各自的道路,不好评论高下。    就像苏长青对冯导拍的东西感兴趣,他对苏长青拍的题材也不感冒,二人之间并没有互相羡慕嫉妒恨的必要。    所以相比较张导、姜导,苏长青反而与冯导更容易成朋友。    不过苏长青不太愿意和京圈的人走太近,保持点距离大家都更舒服。    他寒暄了几句就想走,没想到冯导突然问:“胡笳回来了,您知道吧?”    两人之前都是混人艺的,人头都很熟。    胡笳回来后没几天就再次入职人艺,似乎从未离开过,只是去法国换了个发型。    苏长青与胡笳的事当年只在四维和天演有传闻,在人艺二人是关系要好的同学,从未流露过关系不一般。    冯导肯定不知道二人有纠葛,不然他这种八面玲珑的人绝不会当面提起。    苏长青自然也就一副很坦然的样子:“知道,我们在法国见过面。”    冯导开始兜圈子:“《甲方乙方》拍摄的时候,徐帆和刘倍听说您威尼斯又获奖了,高兴得不得了,回忆起当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