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1271章 李如松式的胜利(第2/4页)  大明元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p;lt;/p>

    很多人的态度都是:既然已经和高务实闹翻,那还买他家的火器做什么,给他送钱吗?由此就开始怀疑李如松的立场起来。</p>

    不过李家的事显然最终都要李成梁来决断,而李成梁的决断则让所有人都呆若木鸡,他只说了一句:“其在山西,或是不得不为。”然后就不再过问了。</p>

    这个态度让众人都有些摸不着头脑,高务实得到的消息是,这次家族会议之后,李如松的两位叔叔曾经找大哥李成梁密谈,但是谈了什么就不得而知了。“黑顶”再强大也还没到可以收买李成梁亲弟弟的层次。</p>

    实际上李如松这个人考虑问题很简单,他根本不在意他老爹现在跟谁混,他信奉的原则简单粗暴:我手底下的人听我的,而且能打仗,那我就可以面对任何人都无所畏惧。</p>

    别看他已经三十多岁,实际上他和当年霍去病差不多,信奉的就是勇武至上,万难皆可凭勇气和武力破之。</p>

    京华骑枪既然比骑弓好,他当然就换了,没有其他原因。而这次换装在此次战役中也发挥了相应的作用,在冲锋中随意开枪,三枪打崩了处于备战状态的五千火落赤部骑兵——之所以是三枪,并不是因为京华骑枪已经可以做到连发,而是由于骑枪比步枪要短很多(所以性能也差一些),李如松部每人配了三把,事先装弹完毕,靠着燧发枪的优势来做到在冲锋中连发三枪。</p>

    这其中的难点不过是快速换枪,而这个难度肯定难不倒李家的骑丁,他们的骑术如何,死在他们手里的蒙古人和女真人可以拿人头作证。</p>

    其实说起来,辽东铁骑这四个字放在后来的“关宁铁骑”身上还不如李成梁这支军队身上更合适,因为关宁铁骑的实际战绩实在是太拉胯了,绝大多数时候都是在转进——啥叫转进?不敢打,跑;打不过,跑。</p>

    在后世很多书籍里面,“关宁铁骑”被捧成了明末战力最强的一支队伍、唯一能和满清八旗兵“正面硬刚”的军队。但是真正地深入探寻历史就会发现,“关宁铁骑”的强大名声多半是吹出来的。这支名义上是骑兵,打的却都是守城战;名义上是大明军队,打满清那是怎么打都不行,打南明反倒战斗力爆表,这样一支军队,称不上是“铁骑”,盛名之下其实难副。</p>

    比如说根据《明熹宗实录》的记载,天启五年(1625年),孙承宗主动进攻后金,七百关宁骑兵和八百步兵,在柳河之战中,被不足百人的八旗军打败。主帅、先锋、监军全部阵亡。这是历史上关宁军唯一的一次主动进攻后金。</p>

    后来浑河之战,五千白杆兵和三千戚家军,面对六万八旗军英勇作战,八旗主力牙都啃崩了,苦苦等待援军。而作为援军的三万关宁铁骑去救援,却居然被皇太极两万人轻松击退。然后关宁军吓得赶紧逃回城,从此拒绝出战,直到白杆兵和戚家军弹尽粮绝,全军覆没。</p>

    此后的大凌河之战、松锦大决战,关宁军总兵官吴襄(吴三桂的老爹)带头逃跑,导致外来援军全军覆没。</p>

    在之后袁崇焕手上,辽东战局奉行所谓的“凭坚城,用巨炮”策略,关宁骑兵作为一支骑兵,在守城战中倒是“击退”了几次八旗军的进攻,这也是关宁铁骑难得几次能拿得出手的战绩。&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