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8章 童谣(第1/2页)  汉世祖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赵王刘昉的一家的还京只是开宝十七年冬大汉京外宗室、勋贵、大臣们活动的一个缩影并没有太多私下串连但是不约而同有太多坐镇地方的封疆大吏赶在开宝十八年开春之前匆匆返京就像一条条积极的溪流欢欣雀跃要回到京城这片祖源之中。
    目的嘛自然是为刘皇帝大寿这样的情况哪怕在大汉也不多见毕竟帝国版图过于庞大想要把天南海北的大臣们齐聚一堂是很困难的。
    前一次出现这样的现象还是刘皇帝登基三十年的庆典再前一次就是泰山封禅了。
    而鉴于这样的情况针对这股风气民间也出现一首童谣说:天子生辰忙诸侯奔波苦。黎民何所愿唯盼瑞雪临。
    这首童谣出现得很突兀但却不胫而走在京城广为流传并且从京畿向周边扩散。
    自古以来类似童谣、谶语的出现往往伴随着一定的政治内涵抑或揭露社会现状、民间疾苦也往往带着一定的警示意义。
    过去漫长的岁月中大汉民间不是没有出现过童谣但大多是一些地歌功颂德、宣扬德化、传播“正能量”的声音像此番这般隐含挖苦、讽刺并直指刘皇帝过寿的铺张还是头一次。
    这首童谣从何而来由何人所作不为所知但是大汉朝廷还是有些反应的甚至有些紧张稍微有些政治嗅觉的人都能察觉出这首童谣的“威力”以及背后蕴藏的风险。
    而反应的最激烈的是一名叫王禹偁的侍御史他直接以此童谣附一份奏表进谏刘皇帝直陈其事希望刘皇帝能在来年的嘉庆节有所收敛不要大操大办搞得铺张浪费。
    由于出身农家王禹偁对农事十分了解也更关心民间疾苦在奏章中也建议刘皇帝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施恩百姓上不要因一个每年都过的嘉庆节怠慢了国计民生。
    虽然在遣词造句上王禹偁已经尽量注意了但他表达出的思想却是直接的换个角度来看都可以说是在批评指着刘皇帝了。
    王禹偁虽然才二十六岁但在大汉士林之中却已经名气斐然了文才尤其受人称道也是个九岁就能写文章的天才并且二十二岁就中了进士算是年少得意。
    当年进士及第时也得到了刘皇帝的接见琼林宴上挥笔而就写下一首《吾志》以抒胸臆表达自己的政治抱负。当时就给刘皇帝留下了极深的印象也得到刘皇帝的赞赏与勉励。
    而在近几年的为官生涯中王禹偁也是矢志不渝地践行其志不违初心。这真是个直言敢谏之人看不顺眼的往往能化为一道文采斐然、赤忱丹心的奏表。
    大概是知道朝廷中需要这样的人需要这种能言敢谏、血气方刚的人也营造出一种言路畅通的氛围。对于王禹偁不管他言辞有多激烈用词有多冒犯刘皇帝态度还是和蔼多予以包容至于听不听则是另外一回事。
    但这一次收到王禹偁的谏章刘皇帝却无法再像从前那样一笑了之了当着赵普等臣的面就直接斥责说王禹偁大胆把他的宽容当作放纵越发不知收敛肆意妄言。
    一个小小的侍御史自以为忠诚自以为忧国忧民居然敢对君父如此横加指责出言不逊。那种恼羞成怒的姿态在刘皇帝身上还是很少见的。
    不过怒归怒也只是口头上发作了一番。当然若不是刘皇帝了解王禹偁是个刚直的性子或许就把他下狱了当然还是为了维持此前的人设。
    即便如此刘皇帝也下令让王禹偁回家闭门反省写他的诗文去
    但是王禹偁那道劝谏奏表显然还是刺激到了刘皇帝至少让他不再那么心安理得、称心如意心里就像吃了只苍蝇一样难受。
    在刘皇帝看来皇子、勋贵、官僚、将军们入朝给他贺寿既然显示臣子们对他的忠诚孝敬之心于他而言也是一个抚慰、采谏的机会。
    帝国这么大自西向东正常行路走几个月都走不完臣子们分驻各方为国戍守固防平日里本就难以见到连他的儿子几年都见不到一次何况其他人。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