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659章 一鸣惊人成焦点(第1/2页)  宁西河畔大地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战疫魔、攻贫魔、反盗版、支持正版阅读。

    淼淼用手挠挠后脑勺,神色羞赧地迟疑道:“这,”

    他有点不好意思。

    毕竟在场的各位,论工作资历、还是年龄,哪一个都比他有发言权。

    张洁看出他的犹疑,亲切地鼓励道:“说,直言不讳,说错了也没事。”

    淼淼双眼盯着分管农业工作的巴特副乡长,低声询问:“巴乡长,这个张三南种植的玉米地是滴灌嘛?”

    巴特副乡长点点头,脆声答道:“为了节约用水,咱宁南县所有庄稼都是滴灌浇水。”

    滴灌是按照农作物需水要求,通过低压管道系统和安装在引水管上打孔的毛管,将水和农作物所需要的养分一滴一滴,均匀而又缓慢的滴入到农作物根区的灌水方法。

    这种滴灌水肥一体化技术,可以对农作物所需水量进行有效控制,也大大延长了实际灌溉的时间。

    这种技术确保土壤内部的环境和水、气、温度、肥度是农作物生长的适宜状况,使土壤的渗漏程度减少,不会对土壤的结构造成破坏。

    滴灌技术不受地形的限制,也可在不同坡度的坡地上使用,也可保证不会造成径流从而制约灌溉施肥均匀性,即适用于密植作物,也适宜宽行作物。

    农作物需水量是按照农作物生育期内各生育阶段作物需水耗水的变化规律确定。

    但是一种农作物一个生长期每亩地所需要的用水量基本不变,都有一定的总量。

    宁西地区口粮地之外的集体土地种植玉米,一个生长周期每亩的配水总量需要380方左右。

    如果水利部门的工作人员多留点心,就会发现每亩地水费在140元左右。

    而农民30年口粮地种植玉米的水费为67.24元。

    “那您确定,这个张三南的玉米产量每亩地一吨二嘛?”为谨慎起见,淼淼再一次确定下张三南的玉米产量。

    巴特正色道:“咱们宁南县滴灌种植玉米,最差都在一吨一,这个一吨二的产量算是中等水平。”

    淼淼举起张三南给水管站缴纳的水费票据,笃定的语气说道:“水费里面有猫腻。”

    “啥?!”会场里顿时出现七八个疑问的声音,有质疑,有诧异,也有愕然。

    不大的会场瞬间静默,每人的心态不一样。

    淼淼的话就连温孝的脸色都蓦然一滞,恍然间以为自己听错了。

    这个淼淼是不是有点太善于表现自己、太轻狂了?!

    一个刚参加工作的年轻人,怎么可能在这么短的时间会察觉里面的猫腻?!

    片刻,巴特副乡长一脸的狐疑,“水费,他一直按时缴纳的呢,不应该呀,你看缴纳水费的票据都有。”

    淼淼清清嗓子,语气婉转地提醒道:“玉米是大水大肥的农作物,一年至少浇灌十次水,头水和二水浇灌时间稍稍长些,一般至少在八小时左右,后面八次水浇灌时,逐次降低浇灌时间,平均下来基本都在浇灌60小时,每小时27.6元,每亩地水费也在130多元,只有浇灌十次水,玉米产量才能达到每亩地一吨二。而这个张三东今年上缴的水费,平均分摊后,每亩地才65元,比农民口粮地种植玉米浇灌十次水的水费都要低2.5元,所以,我觉得水费里面有猫腻。”

    淼淼用敏锐独到的眼光,捕捉到张三南在东马扎村种地的猫腻。

    温孝一听,对着身旁的组织部长张洁安排道:“你现在跟县水利部门的总工阿布都热西提联系下,玉米水费一般都在多少钱,记得,待会儿,打开免提。”

    张洁联系县水利局局长,总工程师阿布都热西提不在办公室。

    皮牙子乡小型会议室一片寂静,大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