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231章此时莫把寻常看(十五)uaiE.(第1/3页)  宁西河畔大地情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求收藏、求推荐。</p>

    喜上眉梢的巴哈提,高兴得对着淼淼说:“淼淼,咱们可以欣赏乌孙山春天的景色了,太攒劲了(宁西话,太棒了、太好了)。”</p>

    望着巴哈提兴奋而又期待的神情,郝明提醒道:“淼淼、巴哈提,乌孙山现在还是气温低,天冷,你们俩穿厚点,对了,淼淼,你通知那个大货车司机,多带些衣服。”</p>

    淼淼和巴哈提开心的笑着,郝明和其他村干部望着这两个年轻人欢呼雀跃的样子。</p>

    大家伙都不由得在心里羡慕道:“哎,还是年轻呀,帮着牧民转场这么苦的差事,竟然能让这两个小屁孩这么兴奋,还是年轻呀。”</p>

    郝明望着这两个志愿者胡蹦乱跳的样子,脑子里跳出个老话,真是初生牛犊不怕虎呀。</p>

    郝明叮嘱村长给淼淼和巴哈提两人,准备些路上吃的干馕和矿泉水,以防万一,有备无患。</p>

    当地的老宁西人都知道,尽管宁西市的春天充满了希望。</p>

    可是春天从远冬牧场出发,向着300多公里之外的春秋牧场迁徙,是一件艰苦劳作之事。</p>

    每逢春天,远冬牧场的草料基本枯竭,春牧场积雪融化,露出了鲜嫩的草芽,这时候就是转场的最佳时节。</p>

    在宁西市实施牧民定居之前,转场时要走走停停,耗费十几天时间。</p>

    牧民们白天让牲畜吃足牧草,便马不停蹄地冒着凛冽的寒风连夜迁徙,天亮后走到哪里就在哪里停歇。</p>

    在人工迁徙转场时,牧民们要忍受着寒冷、孤寂甚至饥渴,这种生活方式,使哈萨克牧民形成了不畏艰难、豪爽、热情奔放的民族性格。</p>

    每一次转场都承载着牧人们对美好富足生活的希望。</p>

    宁西人都知道,在宁西市,搬家最勤的是牧人,牧人是马背上的民族,永远追逐绿色牧人们的繁荣也都是在迁徙中诞生的。</p>

    以前,每年的11月和来年的3月,在宁西河畔的这条古老牧道上,到处能听到牧民转场时清脆的驼铃声。</p>

    2000多名牧民赶着30多万头(只)牲畜,以一种浩浩荡荡的气势,延续着哈萨克族牧人属于草原的自由生活。</p>

    宁西河谷是我国重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从乌孙山下的草甸到宁西河畔广袤草原,垂直分布着众多的春夏牧场和冬季牧场。</p>

    牧民时代沿袭着按节气冷暖到不同牧场放牧的传统,逐水草辗转而居,牧民一年的大部分时间是在牧场渡过的。</p>

    曾几何时,牧民开春转场至乌孙山下草场放牧,秋天落叶时分再回来。</p>

    在20岁左右的哈萨克牧民记忆里,十年前在转场时,他们与父母都骑着高头大马,牵着数十峰骆驼。</p>

    赶着上千只羊浩浩荡荡向乌孙山进发,几只牧羊犬前后左右得、蹦蹦跳跳得帮着驱赶掉队或溜号的羊只。</p>

    在这个迁徙路途中,苦中作乐的牧民们,在路经之处会发生不少有趣见闻,采蘑菇、捡玛瑙、追黄羊、在深山冷水里钓狗鱼。</p>

    有时还会在路途中看见狼群出没,狼群远远跟在羊群之后,趁人不备,叼着羊就跑或者干脆咬死。</p>

    这样人工徒步迁徙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