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8章 明末那些事儿(第1/2页)  回到明朝当朱标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中秋佳节,收拾停当,朱标带着三宝走出王府大门,说道:

    ;在院里乖乖等我回来。

    玉儿和锦儿点点头,没有多问,两人乖乖的进了大门。

    朱标买了两块月饼,饼面上绘月宫蟾免,给三宝一块,边走边吃,不多时来到城中心。

    ;月饼,刚出炉的月饼!

    ;猜灯谜,猜中有大礼。

    ;死鬼,又偷看女人。

    朱标转头,看到一幅嫦娥画像前,妇人揪着男子耳朵,骂骂咧咧离开。

    街道上,楼阁鳞次栉比,街道两旁摆满月饼,吆喝声此起彼伏,人头涌动,好不热闹。

    中秋习俗,拜月用的瓜果点心和祭月用的果饼和香烛随处可见。

    不少店家门口,挂着月宫符象,符纸上兔子和人一样站立上面,双爪抱拳。

    朱标转到一家水粉铺子,停下脚步。

    ;戴春林?

    崇祯年间,戴春林就在扬州埂子街开了香粉店。

    独创焖地藏法、酒源水浸炼木蒸提浓等把天然药草植物和矿物提炼加工,香粉深受那些妃子喜欢,自己没少受粉气熏陶。

    这香粉店往后还是大明的宫粉,里面站着几个文人书生模样的男子站在里面挑选着什么,生意火到让人害怕。

    日后大明商业空前发达,这商税税率却极低,并不是大明朝税收的主流。

    朱标低叹。

    农税的量比商税多得多,税收主要是田赋,明末时除了每亩九厘银子,又有辽饷、剿饷、练饷。

    辽饷:嘉靖二十九年开始征收,开始为应对鞑靼犯边。万历四十四年后金崛起,努尔哈赤公布;七大恨讨伐。

    辽响数量不断加大,最终定额每年520万两。

    剿饷:崇祯为了镇压李自成等农民起义军加的税,从崇祯十年收到崇祯十三年,每年280万两。

    练饷:则是为扩军练兵所需要的军饷而加征,崇祯十二年征收了730万两。

    这三样在都属于正常税负之外的加税,确实加重了明末民众的负担。

    而官僚士绅、皇亲国戚等特权阶层不用纳税。

    很多农户为了逃税向不纳税的缴纳低于税收的钱,使自家产业挂在这些人名下。

    这些做生意的商人,更有头脑。

    资助才华出众的读书人考科举、做官,最后大明的官商勾结逃避纳税。后来,竟干脆推动朱标的大明朝减免商税。

    自己上辈子没少和这群文官对抗。

    当时,东林党、浙党还有其他朋党中的很多文官就是这些大商人利益的代言人。

    自己为了想办法还去加收商税,结果举朝大半的文官大批自己;与民争利。

    原本后世手工业和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也非常发达。

    与南宋相比,领土面积和人口远远多于当年的南宋。可每年的财政收入却是远低于南宋。

    说明税收出了问题!

    税收体系出现问题,使得国家财政困难,难以应对危及国家稳定的天灾、战事。

    活不下去的农民纷纷加入了起义军的队伍,上辈子的原身为了镇压义军继续加税,陷入恶性循环。

    但这也只是部分原因。

    万历年间,征税系统就快完了。派太监收税,被抗税。不仅抗税,还抗税成功了。

    解决问题,要靠征税。而要征税,得有兵。

    就是有钱有兵!

    有钱,能养兵。

    有兵就能收钱。

    上辈子才知道,那个原身崇祯实际上控制的军队还没有吴三桂的家丁多。

    土木堡之变后,明朝实际控制军队的皇帝只有正德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