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二十二章 吾将上下而求索(第3/4页)  覆汉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但从结果来说,却是他们多年谋划之事宣告大获成功,而等到公孙珣返回长安走完最后一步后,这位卫将军即将迎来的,则是他个人乃至于整个河北军政集团的一次质的飞跃。

    也就由不得多年来渐渐沉稳的戏忠再度喜形于色了。

    不过,想到这里戏忠却不免微微敛容,一时感慨:“主公谬赞了。其实,若非主公能稳住大局,在河北安坐三载,经营九州,何至于今日水到渠成,甚至渠中之水屡屡溢出?现在回头去看,什么朝局变化,什么意外人心,什么抵死不降,什么顽固不化,在河北九州大治三载的局面前又算是什么呢?所谓谋怪事,固然多次出乎所料,掀起浪花,但却万万抵不上大势所趋,终究要归于主流的。而臣当年屡屡怂恿主公行险之策,如今看来不免落了下乘。总而言之,能有今日的局面,臣以为,还是河北无数臣属的功劳。”

    “一码归一码。”公孙珣赶紧摆手。“你们的此番设计还是有大效果的……此番汉室分裂,一面让天子近乎于孤身而走,没有足够的力量反过来压制我们;一面又让朝中公卿失据,不得不从我而存……这种妙策,靠我一个人指不定便钻了牛角尖,若非你与元常、文和……文和为何不说话?”

    “回禀主公。”贾诩忽然反应过来,立即作答。“臣在想刚刚戏军师的话……”

    “如何呢?”公孙珣一时好,戏忠也不由正色以对。

    “说的极好。”贾文和也正色捻须而答。“大局如此,主公气象已成,除非是那些中原大诸侯处还要摆明车马决战几场外,别的地方,什么意外之事与谋人心,都不过是浮于表面的东西罢了!所以,主公为何不在临走前再与张鲁试探一番,或是胁迫,或是诚恳,总之,临行前尽量一为,不求他能即日归降,也好给日后用兵或招降留出余地来……”

    “也是。”公孙珣立即赞同。“那文和以为是该威吓,还是该诚恳呢?”

    “这就无所谓了,主公从心便是。”贾诩放下捻须之手,摊手以对。“以臣下的角度而言,无非是要提醒一句,主公既然将要替天子为天下事,便要有做天下第一人的气度。”

    公孙珣若有所思。

    隆冬腊月将至,冬意深深,因为长安发生大变,卫将军公孙珣即将班师回朝。而此时,因为刘焉仗着地利,一直不愿将张鲁亲母放回,蒋干也久久未归,汉中之事不免中途作废。

    但是临行之前,卫将军却给张鲁写了一封私信过去。

    信的内容很简单,只说了三件事:

    首先是坦诚介绍了长安发生的大事,告诉对方自己不得不放弃汉中、巴蜀,撤军东归的现实。

    其次,乃是嘱咐张公祺,虽然其人以道法治汉中,算是典型的歪门邪道。但其人治下毕竟局势安稳,人心安定,所以自己还是很认可对方治政水平的,乃是要求对方继续保持对汉中的有效统治,避免发生动乱,影响百姓民生。

    最后,公孙珣则在信中向张天师坦诚了另外一件小事,那便是对方一直好,并屡次来信询问的《封神演义》,其实并不是什么道家道藏,其中设定言语全是他母亲瞎编的,而他公孙珣非但不是武王或者二郎神转世,反而对此颇有不屑,因为中凡事命中注定的那种姿态,不免落了下乘。

    实际上,便是公孙大娘这个‘作者’,如今回过头去看这本,都觉的有些空洞,唯独其中牵扯武王伐纣,牵扯诸多神怪之事,颇有影响,不好更改罢了。而道家的根本,却还是要归于老子的无为而治,其余种种,不过是附会强说罢了。

    甚至再进一步,公孙珣更加在信中自陈,即便是他本人尊重道家无为而治的思想,也尊重张鲁以道法稳定汉中局势的贡献,可从治政理念上来说,他这个卫将军却与道家背道而驰,更贴近儒家、法家之路。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