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千六百七十三章 父子情深(第2/2页)  汉明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经过大将军府诸公共同商议,形成的共识。

    危险确实是有,但吴争也没哄骗父亲,确实不凶险。

    扬州、淮安也在大将军府治下快一年了,泰州、吴淞二卫正在前线,加上第一军已经渡江,这样的规模,吴争若还有有不测,那就没话好说了。

    但真正让诸公形成共识的,并不是吴争北上没有凶险,而是必须北上。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何况是万乘之尊?

    诸公赞成吴争北上,最大的原因,还在于吴争提出的战略,那就是能“以奇胜”就绝不“以正合”,能打局部胜战就绝不决战。

    这个战略思想,符合如今大将军府的现状。

    北伐军拢共就二十万人,那是大将军府上下,省吃俭用才“置办”下的,损失一卫,那就短时间内很难补回。

    而清廷,在横贯东西,陕西、河南、山东一线,部署了不下三、四十万大军。

    这样的战线,绝不能并头齐进,须单点突破,撕开一个口子,然后不断地扩大战果,让清廷的伤口不断流血,直至伤重无力回天。

    那么,新坝大捷,无疑是撕开了清廷阵线的一个小缺口,把这个缺口扩大,也就是说,收复海州,打开进军山东的大门,这无疑是投入最少,回报最多的战略方案了。

    吴争就是这个意思,大将军府诸公也认同。

    但,吴争真要这么做吗?

    如果是,他就不需要北上了。

    如今的吴王,等于是华夏反清最亮丽的一杆旗帜,再大的事,也没有吴王殿下的安危重要。

    只要大手一挥,一声令下,囤于江都、泰州、通州一线的第一军,便会以排山倒海之势北进。

    吴争还需要自己去吗?

    他麾下猛将如云,反观清廷在这些年里,已经被吴争剪去了最得力地几张羽翼,譬如多铎、博洛,直至多尔衮。

    虽说相较于建兴朝、大将军府,清廷的实力依旧强大,但此时的北伐军已经不再是三年前的北伐军,清廷,也不再是三年前的清廷。

    那吴争北上,究竟是何意图?

    原因很简单,清廷岳乐派率大军增援海州,让吴争意识到,自己认为海州是突破口,清廷一样知道,那么,连敌人都知道了,突破口就不再是突破口,而是“坑”、血肉磨坊。

    意识到这点的吴争,怎么可能将他赖以生存的第一军主力投放到海州去?

    但,吴争终究是决定将第一军主力投放到海州。

    这话听起来很矛盾,但其实不然。

    第一军只能投向海州,不仅如此,吴争还将自己做为筹码,押了上去。

    吴争,加上三万第一军,还有鲁之域的吴淞卫、钱翘恭的风雷骑……说说都要半天,这阵容,说它是要打开场决战,绝不会有人怀疑,甚至自己人都信。

    清廷会不信吗?

    它能不信吗?它,敢不信吗?

    如果不信,那便假戏真做。

    如果它信,那便实中有虚。

    那真正的尖刀在哪?

    在吴争,心里!

    套用一句武侠中的话,手中无刀,心中有刀,啥,都是刀!飘天文学小说阅读_www.piaotianx.com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