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一百一十章 终于逮着机会吃牛肉了(第1/2页)  舌尖上的唐朝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李恪虽然不种地,也没怎么接触这些。但是大唐每亩地粮食产量有多高,这个每年都会有人汇报,他还是很清楚。而眼前的这个产量,已经超出了他的想象太远

    “这个产量有点偏高,实际上这些红薯应该种在更贫瘠的土地中,这样才不会占了主粮地。我这边照料的也比较好,花费的精力和肥料也充足,实际产量应该在十到十五石左右吧。”

    看到李恪的反应,李好笑着解释了下。红薯确实比一般的粮食要高产一点,但是也没那么离谱。土地的肥沃,天灾一样也会有影响。

    要不然历史上明以后为什么有了这些高产的作物,还是有那么多的人饿死,就是因为这个原因。不过相对来说,这个产量已经比这个时候任何粮食的产量都高了。

    “产量十到十五石也已经足够了非常足够了”李恪激动的打断了李好的话,唐朝的粮食产量大众认可的说话是粟亩产12石,水稻的产量最高,不过是亩产45石。

    然而这些粮食加起来也比不过眼前的红薯,亩产十到十五石是那些粮食的25倍了,这产量不要太高,李恪能不激动么

    只是今天注定是李恪无法淡定的一天,这边的红薯刚刚统计完。那边潇湘商会的富商们也跑了过来,他们是过来统计李好的二季水稻种植的产量。

    这个时候的二季水稻刚刚抢收完,也已经晒好准备入仓。产量多少,这个时候来计量刚刚合适。李恪看到这些人过来,也忍不住好奇的跟着过去看看。

    第一季水稻刚收完种第二季水稻的时候,李恪已经回长安去了,他不太清楚这边的事情。现在看到这些富商兴师动众的跑过来看二季水稻,李恪觉得这事情似乎没那么简单。

    “多重结果出来没”称量的地方已经围满了人,其他人挤不进去。这个时候站在外面的那些富商们已经等不及结果,扯开喉咙朝里面喊了起来。

    “四石半”里面很快就有人大声吼了起来,这又是一个奇迹的数据第一季他们一起过来见证了一亩地的产量,那时是五石半,现在又是四石半,合重十石。

    “十石两季亩产十石这是一个神迹”外面的人听到里面的话后,全都沸腾起来。对于他们来说,这个时候一年亩产十石,这真的就是一个神迹

    南方这边水稻的有记录最高产量是两季亩产六石,这个数据已经就是奇迹了。没想到李少君过来后,直接超过了那个奇迹一大截,亩产十石

    “这个数据已经偏高,不过正常两季水稻按我这种方式耕种的话,产量应该在67石左右。”李好苦笑了下,赶紧跟李恪先解释一番。

    特别是种子和土质的好坏,这个必需说清楚。实际上他这个亩产十石并不算种的好,这是因为种子好。这个种子来自系统,不过用的是这个时候的耕种方式。

    如果按照后世的耕种模式来算的话,这个粮食的亩产两季应该在十到十五石左右。亩产一季十石或以上,那估计得上超级水稻,一般的水稻很难达到。

    “贤弟,这些东西会让大唐人们永远记住你的”李恪到这个时候不知道该怎么表达自己心中的意思了,只是激动的抓住李好的手直哆嗦。

    来潭州做都督也有一年了,李恪对于民生的事情也不至于一无所知。李好做的这些有什么意义,他自然能够明白。就算能亩产67石粮食,这也是一个大幅度的提升了。

    要知道李好的那些耕地都算不上什么上等的良田,如果换成良田的话,或许产量还要高。这等于在原来的基础上提升了近乎一半的产量,这又是一个神迹

    “你错了不是记住我,是记住我们东西我弄了出来,怎么推广,怎么让百姓种植这些东西那就是你的事情了,所以这事情的功劳还有你的一份。”

    不动声色的把自己的手抽开,李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