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第4章:一门六行(第2/3页)  诡行记首页

关灯 护眼     字体: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皮刮的白净,才有卖相,而且猪-毛也是能卖钱的。”

    “杀了猪得卖肉啊!这卖肉就又有讲究了,一是猪油店,这个猪油要越存的越好,因为用这种猪油做出来的点心不容易腐坏,炼油的时候也有讲究,火要猛油要滚,油渣子还不能焦,是个手艺活,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一行,以前这种猪油店,在老北京东四牌楼豆腐巷一带比较多,现在没有了,就算失传了,但仍旧在三百六十行里占一行。”

    “二是盒子铺,什么叫盒子铺呢?说白了就是猪肉铺,但以前卖的东西多,生熟都有,生肉排骨自然不必说,老腊肉、香肠、肘花、熏货都有,这就成了一行,由于生肉销量相对要大点,也就成了头铺。”

    “二是酱肘子铺,专门卖些酱肘子、酱肚子之类的玩意,但从来不做熏货,就和盒子铺也从来不做酱货是一样的,两家界限分明,都是各自单独成了一行。”

    “三是皮鲊铺,就是用生猪皮切成极细极细的丝,这丝要切多细呢?徒弟在切丝的时候,师傅会拿根大号的钢针在旁边看,不时从丝堆里抽两根,要能从针眼里穿过去,才算合格。别小看这皮鲊铺,那是极其考较刀工的,皮鲊铺出来的学徒,那刀工绝对是一流的。这皮鲊做这么精细干什么呢?那时候鱼翅是非常贵重的玩意,很多时候,这皮鲊就是用来冒充鱼翅的,以前旗人入关,就好这口,现在估计没人下那个功夫了。”

    “另外还有一个鱼肚作坊,用的原料也是生猪皮,用猪皮经过特殊的工艺发出来,冒充鱼肚卖出去,实际上就是假鱼肚,当然了,他们不会说自己卖的是假鱼肚,所以也挂着鱼肚作坊的招牌。猪皮和鱼肚,这两者差价很大,利润相当惊人,所以卖的人才叫不少,也算一大行当,现在几乎没有了,那手艺也差不多失传了。”

    “这几家做的都是猪身上的生意,所以统统归于一门,又细分为汤锅、猪油店、鱼肚作坊、盒子铺、酱肘子铺和皮鲊铺,合计六个行当,在三百六十行里,称为一门六行,还有句顺口溜,叫汤锅猪油假鱼肚,三铺卖肉各有谱。”

    “当然了,这都是些老行当,现在不一样了,没那么多讲究了,爱卖什么卖什么,谁都管不着,也没人去管了,时代不同了,很多老东西老传统,都丢了,很多老手艺,也都丢了。”

    猪肉张这一通说,直接将我给侃晕了,我一直认为,杀猪卖肉的,不就是杀个猪嘛!将肉和骨头分分,剁吧剁吧就可以卖了,万万没有想到,就这一个小小的杀猪匠,竟然分这么多道道。

    随后猪肉张又喝了一口酒,吃了两块猪肝,放下筷子道:“至于这梨园和戏班,也属于两大行当,梨园是唱戏的,戏班也是唱戏的,为什么会分成两个行当呢?这里面也有说法,梨园主要是戏曲为主,里面种类繁多,讲究异常,每一个角色什么扮相、什么唱腔,甚至走位亮相起个手,也是各个曲种有各个曲种的说法,怎么说呢?这些玩意,在旧社会那都是上层人欣赏的。”

    “相比之下,戏班则不怎么入流,比较杂一点,像皮影戏、草台班子等,大部分都是在集市上演出,赚的是辛苦钱,也出了角成不了腕,都属于戏班而进不了梨园,两家互相看不起,梨园的骂戏班丢了唱戏的脸,戏班则骂梨园的捧有钱人臭脚,反正互相别扭,可别扭了不少年,甚至一度闹翻了脸,整出了仇恨来,直到改革开放后,这些规矩和传承都没了,这些疙瘩才算解开了。”

    我听的一愣,脱口而出道:“张哥,你的意思,那个无头女尸是个唱戏的?那些都是她玩出来吓我的?”

    猪肉张哈哈大笑道:“狗日的,你以为呢?这世上哪来的鬼,什么人脑袋被砍了还能到处溜达,不管别人信不信,反正我不信,其实你也是当局者迷,只要仔细回想一下,就能发现很多破绽。”

    说到这里,猪肉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